风雨兼程 六十芳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周年发展纪实

走进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一幢幢红砖灰瓦又略带现代简约风格的教学大楼映入眼帘,典雅端庄、十分靓丽;记录着学校历史沿革的主题浮雕和镌刻着“德馨、博学、创新、奉献”校训的文化石,显得格外醒目与庄重;宁静的图书馆里,学子们伏身案头查阅记录着各种典籍,让整个校园的秋天显得宁静而悠远、纯净而盈实。

半个世纪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

站在甲子之年,回顾过往艰辛创业。学校几迁校址、几易校名,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从校舍简陋、漏风渗雨的三台县琴泉寺校区到面积狭小、设施陈旧的涪城和南山老校区。创业者们没有规划自己定,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教具自己做,一双双把脉开方的手拿起了针头线脑和锯子斧头。只要有利于办学,他们不惜跑穿鞋底子、磨破嘴皮子。

沐浴着新时代春风春雨的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已建成四川省唯一医药类专科学校,并于2015年11月搬迁至宽敞优美、整洁干净的绵阳教育园区新校区,拥有附属医院11家、省内外实习基地152个。

2015年以来,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攀升,录取分数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三,上二本分数线的考生超过录取总人数的50%;师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知识技能竞赛获一等奖达30余项,位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团中央“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称号。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优秀毕业生9万余人,绝大多数成为了四川省医疗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其中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成翼娟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坚持文化立校 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大学之大,应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有最高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追求。”自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搬入新校区以来,学校党委在办校治学上首先从校园文化入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了“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的办校模式和“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从“院校文化”到“文化校园”的理念提升,学校始终坚持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来感染、凝聚、教育、引导师生逐步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面临刚迁入新校区时的荒坡土丘,学校党委倡导了连续三年在校内开展感恩教育的“我为校园添绿叶”自愿捐助活动,全校教职工纷纷响应,毕业校友踊跃参与,节约建设资金上千万元,用中药的元素绿化校园,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捐植的百余万元花草树木有了“电子身份证”,正扎根生长、吐露芳华。2016年12月,学校职工实景拍摄的作品《校园里的守望》,荣获四川省高校最美秋景摄影大赛中的“一等奖”。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幅壁画、一个亭子、一尊雕塑,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感染力。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处处彰显了大学文化的魅力。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缘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一个共识——文化是大学的血脉。

风雨兼程 六十芳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周年发展纪实

校园春景

近年来,学校党委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融入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先后与北川地震博物馆、梓潼两弹城、科学城展览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如从2017年起,每年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以“感恩母校培育立志岗位成才”为主题的“五个一”毕业生专题思想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我为母校植一树”、“我请名师赠一语”、“我在校园留一影”、“我为校友留一言”、“我离校园树一志”,引导广大毕业学生共同参与,倡导学生文明离校,感恩母校培育之情,做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通过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竞赛等系列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义务献血、关注留守儿童、关爱老人等公益活动,是学生社团定期开展的常规活动。“这些孩子们真不错,每次来都给我们测血压、血糖和推拿按摩,还讲解健康知识。”绵阳市博爱敬老院的老人们谈起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志愿者时,情不自禁地称赞道。

风雨兼程 六十芳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周年发展纪实

师生进社群

坚持人才强校 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努力形成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现有教师在职进修或访问交流,使得该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较大优化,为有力支撑学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学校有教职工510人,其中高级职称140余人,双师型教师220名;硕、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突出贡献专家11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1人、四川省名中医8人。另外还聘请到了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为学校荣誉教授,张利岩、成翼娟等8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和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祝之友等为学校客座教授。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今天取得的成效,离不开一批千古名医雅度,一代宗师文风的杏林名宿。该校附属绵阳市中医医院李培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导师,带教师承和培养博士、硕士、本专科生和留学生300余人,曾获评“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其弟子遍布巴蜀大地,其中不乏四川乃至全国医疗、教学、科研岗位骨干。在杏林中辛勤耕耘半个世纪,年近古稀,仍然坚守临床一线,全国各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无论病人富贵还是贫穷,他都一视同仁、尽心救治,如同家人。“大医精诚”是他的信条,也是他的行动。

坚持质量兴校 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和大健康时代新需求,合理开设专业、优化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的模式。

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医学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架起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空中桥梁,以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举办全国、全省学术会议,争取到老牌知名中医院校在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助推其科学发展。

目前,该校设置有涵盖医、护、药、康复等多层次的9个专业类别23个专业,新增设的预防医学专业成为了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唯一设置该专业的学校。今年,学校护理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口腔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已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近年来该校师生在参加各类竞赛中获奖层次、获奖人数创历史新高,仅去年一年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就达50余人次。

风雨兼程 六十芳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周年发展纪实

坚持特色办校 对外交流合作成效初显

在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绵阳市中医医院,一群金发、碧眼、高鼻子的“洋医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不远万里来“取经寻宝”的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的中医药研修班成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校附属中医医院就与俄罗斯奥布宁斯克市等开展了交流合作。现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巴西、泰国、中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合作关系。校杰出校友、四川省名中医袁秀丽主任中医师就曾多次被派到俄罗斯进行技术交流,总结出的针灸俞募配穴法、缪刺法、活血通窍刺灸法等治疗方法,治愈了当地上万名患者,被当地群众誉为“东方神针”、“盛开在俄罗斯的红梅”。

近期该校又与韩国江原大学、俄罗斯传统医学研究院、中国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和辅英科技大学开启了友好合作,将与俄罗斯、印度等友好邻邦增强合作办学,助力四川中医药资源优势更好的融入“一带一路”。

学校还积极主动适应基层地区医疗卫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了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主动对接川内外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和地方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还主动请战参与秦巴山区、凉山彝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先后与巴中市人民政府、达州市开江县人民政府和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人民政府及凉山州布拖县、西昌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和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四川科伦药业集团等单位建立了校地企合作关系,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在实施“健康中国”“健康四川”的战略进程中,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走“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的发展之路,努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创新型专业化人才,为服务西部教育强省和人才高地建设、服务中国科技城建设与城乡群众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用实践书写忠诚于党的医学教育事业的崭新华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