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陳奕迅了?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陳奕迅了?

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智能手機時代帶起的網易雲活到現在也不過才5年,而在能看小說的功能機都夠玩的時間裡。

那些敢攢錢在學校門口的商店裡買MP3帶到學校裡,願意花錢一塊一首下載音樂的人,有膽量把耳機線穿到衣袖裡上課捂著耳朵聽歌的初中生,隨著音樂抖腿晃腦的節奏中一定有那麼幾首是Eason的節奏。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聽眾的口味變了,耳機裡再放著《浮誇》已經不如說唱有freestyle了,小眾的民謠和獨立音樂人們紛紛走上舞臺,傳統唱片行業N多年前就已原地爆炸。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陳奕迅了?

而對於龍頭音樂APP們來說,和與那些老公司們談買版權,怎麼算都不如自己扶持獨立音樂人來的划算一些。

而再塑造一支神曲也不需要文筆狀元來填詞,江湖悠悠,兩股癢癢的文風一樣朗朗上口,不會和絃只做評論區的段子手和短視頻的BGM也一樣能突破百萬量級。

掌握流量的聽眾們,餓死歌神,撐死小丑。

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音樂的熱愛,還有那個無可替代的嗓音。

你第一次聽陳奕迅是什麼歌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陳奕迅了?

你當我是浮誇吧 誇張只因我很怕

也就是十年前,我才剛剛開始聽到陳奕迅的歌,最早聽到的必然是爛大街的《十年》,儘管當時是距離《十年》出世年過去了好多年,但是這首通俗易懂的情歌還是在學生中瘋狂的傳頌著,在那個音樂版權還模糊不清的時候,在我的印象裡,這首歌的歌詞存在於所有人的歌詞本里。

我不算是陳奕迅的粉絲,但是我有聽他的死忠粉講“第一次聽到《浮誇》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人是個神經病”

據說這個粉絲在聽了《愛情轉移》152遍之後突然明白了它的意思,然後心裡有點難受。

陳奕迅的粵語歌更有靈魂,但傳的最廣的都是國語歌,就像Eason一開始並不想唱《十年》。

總有些被人追捧的神曲是歌手十分抗拒的,他不在意的會被所有人都喜歡,他最在意的被所有人遺忘,於是只好被別人的熱情裹挾。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陳奕迅了?

1998年的《與我常在》是陳奕迅第一次轉型的標誌性專輯,那個時候,陳奕迅才出道三年。

2018年,陳奕迅已經成為了繼張學友之後的“歌神”,沒有黃偉文,沒有林夕,沒有澤日生,Eason和DUO樂隊一起做出了新歌《與你常再》。

新專輯介紹中說,《與你常在》呼應著Eason早年代表作《與我常在》,亦寓意著這些年來,Eason的音樂路途不止有寵愛他的歌迷和觀眾共同渡過,好音樂的背後有著一班勞苦功高的音樂團隊共同進退。

不過可惜最近幾年聽眾們都不是很吃陳奕迅的這些新作。新歌連評論數都不比老歌們多,都8102年了還有人在《富士山下》的評論裡面講考研故事。

中國考研千千萬,雲村知乎各一半,或許獨立音樂人們下一步可以把工作重心從失戀轉移向考研失敗。

唱歌的人多用心,聽歌的人多專情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陳奕迅了?

娛樂再無窮,但本質都相同

越是年齡小,越是喜歡陳奕迅歌裡糾結纏綿的愛情和不直觀的哀傷。

不懂音樂,也不明白唱功,哪怕是聽的30塊錢的MP3放出的全損音質時,也能在Eason的歌裡聽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愛情故事。

有林夕的歌裡總是金句連連,最開始的時候我總認為有深意的歌詞是一首好歌的精華所在。

後來才發現音樂不同於電影,劇情未必需要用講話來表達,無言的音調更煽情,於是更加傾向是編曲者的功勞最大。

歌手反而是最慘的那個,尤其是是遇上像是林夕這樣的“我手寫我心”的詞人,歌裡滿滿的都是他自己的故事,只是藉著Eason的好聲音完美的表達罷了。

一開始以為聽得是陳奕迅,其實被聽懂的人是林夕,Eason深情的唱著別人的故事,聽歌的人感動的想著自己的故事。

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陳奕迅了?

然而Eason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故事,陳奕迅很喜歡給自己作曲,只是沒有火到大街上,比如《時代曲》《溫室效應》,有幾首自創的粵語歌還很好聽的,但他說他最喜歡的歌還是《反高潮》。

好的作品不屬於任何人,就像陳奕迅只是個頹廢的胖子,林夕只是個敏感的憤青,都不是完美的人,他們只是把自己最拿手的東西做出來。

好詞,好曲,再加上好的歌手,就像是中性筆“德國筆尖,瑞典油墨”的廣告,把最好的東西湊在一起,打造出來的歌曲才會有那種能共鳴把你暫時的帶出真實的生活的抽離感。

至少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這首歌應該是屬於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