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在京發佈

食品安全事關基本民生,是關乎國家根本的“民心工程”。日前,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社、曲阜師範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等在京聯合發佈《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及相關係列報告。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朱長學代表會議舉辦方致辭。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在京發佈

會議現場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在京發佈

報告會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團隊總負責人吳林海教授主持。報告指出,全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市場供應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的基本態勢,質量安全水平繼續呈現“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在京發佈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陳秀娟副研究員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陳秀娟副研究員代表研究團隊介紹了2017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報告分析認為,2017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產品、食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基本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2017年,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2014-2017年間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抽檢合格率穩中有升,均保持在高於96%的高位水平上。2017年,全國食用農產品質量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7.8%,比2016年上升0.3個百分點。全國食用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佈該項統計以來已連續六年在96%以上的高位波動,雖然不同品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有所差異,但總體水平繼續呈現並保持“波動上升”的基本態勢。報告同時指出,現階段我國食用安全風險隱患仍然較為突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凸顯出持久性、複雜性、隱蔽性的特點,治理的難度仍然十分艱鉅。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在京發佈

曲阜師範大學山東省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尹世久教授

曲阜師範大學山東省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尹世久教授代表研究團隊介紹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狀況。報告指出,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改革的大格局、大脈絡日益清晰,初步構建了新時代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的樑柱,擘畫了新徵程上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改革最為絢爛的藍圖。

一是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就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理論觀點,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制度安排,創造性地形成了體系化的理論成果,明確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在我們黨治國理政中的基本定位,闡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的“四梁八柱”改革的主體框架,基本完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頂層設計,為新時代有效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品安全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奠定了最為關鍵的制度基礎

;二是有效推進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2013年3月啟動的監管體制改革,經過近五年的努力,形成了主要由農業部門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集中統一監管的格局,基本實現了由“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模式向相對集中監管模式的轉變。2018年3月啟動了新一輪的食品安全體制改革,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省級黨政機構改革已分別於2018年3月、11月基本完成,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預計在2019年3月底之前基本完成。

三是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法治體系。在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領域,以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頒佈實施為契機,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配套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規,逐步構建起以《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核心的較為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法律體系。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在京發佈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教授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報告了2017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數據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大數據挖掘工具而進行的專項研究,重點研究了2017年國內主流網絡輿情所報道的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表明,2017年,全國共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數量達19603起,平均每天發生約53.7起,相比於2016年小幅下降。進一步分析發現,2008-2017 年的十年間全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數量達408000起,平均全國每天發生約111.8起。由此可見,2017年每天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大大低於近十年間的平均數。2017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於食品生產與加工環節,發生量佔總量的45.16%,其次分別是消費環節、流通環節和種養殖環節,事件發生量分別佔總量的32.06%、14.05%、8.42%。2017年,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量最多的食品種類依次分別為食用農產品(4031起,20.56%)、澱粉及澱粉製品(1 820起,9.28%)、飲料(1 517起,7.74%)、調味品(1 268起,6.47%)、肉製品(1 197起,6.11%)、食糖(1 137起,5.80%)、糧食加工品(1 103起,5.63%)、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1 065起,5.43%)。在2017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於造假或欺詐、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超範圍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生產加工工藝問題、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質等人為特徵因素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佔發生事件總數的51.21%。相對而言,自然特徵的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對較少,佔發生事件總數的48.79%。

據悉,此次發佈會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由尹世久、吳林海等撰寫的《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的部分觀點與內容,該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報告得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資助,為全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改革與食品行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與重要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