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石之旅——巴林行

訪石之旅——巴林行

暮春時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延綿群山,濤濤林海褪去銀裝,消融的冰雪沿著山澗溝壑形成涓涓細流,匯成奔騰咆哮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野豬、黑熊踏著鬆軟深厚的腐葉在林間覓食,黃羊、花鹿在吐出新綠的草原上奔跑。這就是考古學家為我們描繪的六千年前紅山文化的北方先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們要探訪的巴林石的故鄉。

訪石之旅——巴林行

巴林是赤峰市的轄區。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轄3區、2縣、7旗、與東北和華北毗鄰。紅山位於赤峰市東北60餘公里處老哈河下游。自本世紀20年代以來,在這片廣袤的沃土上,先後發現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等史前人類文化遺存,被稱為紅山諸文化。1992年,在興隆窪文化遺址發現一塊玉,經鑑定為8000年前的產物,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玉。1972年,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碧玉龍高達26釐米,為5000年前的古物,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形玉器,被公認為中華第一龍。

訪石之旅——巴林行

中國崇玉文化傳統應該追溯到紅山諸文化。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古玉中,有相當一部分為巴林石製品,如巴林石旗博物館館藏鳥形玉、勾雲飾牌、紡瓜、玉蠶、玉人等,都證明巴林石在五千年的廣泛應用、崇拜到鑑賞。這種賞玉文化對中國的賞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訪石之旅——巴林行

當我們冒著酷暑,驅車800餘公里,由北京、密雲、古北口經承德、寧城、赤峰來到巴林右旗時、天正下著濛濛細雨,陣陣清涼沁人心脾。巴林石集團老總楊春廣先生打開他的收藏室,濃烈的文化氣息立即將我們包圍。在文物架上擺放著各種紅山文化的遺物,在這些古物旁躺放著兩枚契丹文的巴林石印章,這分明是大遼遺物引起我們門極大的興趣。縱觀中華印史,人們認為,文人以軟石制印始於元代趙孟頫(1254-1322年),或說始於元代王冕(1287-1359年),也有人認為始於明代文彭(1493-1573年)。如今對這一推斷恐怕要重新審視了。

訪石之旅——巴林行

公元4世紀,契丹族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遊牧於潢水、土河流域,即今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公元916年,契丹首領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至公元1125年為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所滅,歷時210年。其疆域佔踞北方大半個中國,與宋朝和西夏三國鼎立。遼國首都上京臨潢府就在現在的巴林左旗林東鎮,離巴林右旗大板鎮僅86公里,現在遼代大量遺存。

訪石之旅——巴林行

遼中期後,漢民族大量北遷,促進了民族與文化的融合,佛教也在遼地迅速興盛。上世紀末出土了大量遼代巴林石製品,如石佛、項珠、玉飾牌、石兔等。在發現巴林石契丹大字印章的同時,還發現了漢文字的遼代寺院印和花押印。這些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民族文化融合的佐證,也表明了巴林石在遼代的廣泛應用。

訪石之旅——巴林行

明清以來,同為葉臘石的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被稱為中國三大印石,其中尤以田黃石、燈光凍和雞血石為貴,並不見巴林石的名字。民國時期地質學家張守範命名為林西石。偽滿時期.日本人驅使芳工探礦採石,隨著偽滿政權倒臺而告終。1971年冬,周總理接見日本商界代表團時,從日方得知大板鎮附近產葉臘石,周總理親自指示落實開採事宜。1973年,內蒙古葉臘石礦正式開採。1979年,國家輕工業部正式命名巴林石。巴林石也躋身於中國四大印石之列。

訪石之旅——巴林行

在楊總的陪同下,我們驅車前往巴林石礦山探秘。礦山距巴林右旗大板鎮西北方向50公里。車行之處,草原滿目蒼綠,白色的羊群和棕色的馬群在低首吃草,遠山如黛卻不見一棵樹木。楊總告訴我們,這裡是大興安嶺的餘脈,40年前,他上小學時,經常在草地林中穿行,山上都是參天古樹。60年代,上邊佈置毀樹造田,結果森林消失,田也沒有造成,生態環境被破壞,草原沙化。近年來封山禁牧,草場得以恢復,森林卻難以再現。說話間,礦山已在眼前。

訪石之旅——巴林行

礦山,有人稱為雅瑪吐山,意思是有羊的地方。專家告訴我們,、此名是與鄰近山名混淆而誤傳,正確名字應為特尼格爾圖山,即有透明石頭的地方。此山山勢孤緩,呈東西走向,有一小一大兩座山峰,最高海拔1131米,目測絕對高度只有數十米。

訪石之旅——巴林行

驅車從西坡上山至礦洞口,抬頭望去洞口上方雜草從生,那是遼代以前的採石遺址。一條小鐵軌進入礦洞,進得洞來頓覺寒氣逼人。工人們門順著礦脈採石,採出的石頭放在側洞中貯存,礦渣沿鐵軌用車推出,順山勢倒下。礦洞分五個採區,大都為礦洞採石,唯有東邊小上峰為露天機械開採。小山頭上方還留著偽滿時期日本人開採的遺蹟。

訪石之旅——巴林行

巴林石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葉臘石,近年來經專家化學分析確込為高嶺石。巴林石分為福黃石、雞血石、凍石、彩石、圖案石五大類100多個品種。近年來中國壽山、青田、昌化三地的礦石資源日漸枯竭,石商們紛紛至巴林採石,巴林石聲譽鵲起。每年一度的巴林石節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印石愛好者蜂擁而全,巴林日見繁榮,巴林石身也身價倍增。

訪石之旅——巴林行

在巴林石集團的巴林石奇石館展廳內,有一件牛角凍地硃砂紅石,被稱為雞血石王。該石自然形態,未加雕飾,高51釐米,在燈光輝映下鮮豔晶瑩眩人眼目。1990年11月9日夜,四個福州人僱傭兩個當地人,駕車來到巴林奇石館盜走雞血石王,警方立即展開追捕,第二天在寧城捉住盜賊。該石當時被估價為900萬元人民幣,結果4盜竊犯一人被判死刑,三人被判無期徒刑。該石2001年被估價為3700萬元人民幣,現在據說已價值上億了。

訪石之旅——巴林行

800年前,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慶宴上用巴林石碗飲酒,稱讚巴林石為“騰格里楚魯”意為“天賜之石”。1991年,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的書法家布赫為巴林石題詩:天遺瑰寶落草原,地育奇石賽米顛”。巴林石當之無愧。

當我們從山上回到住地,朋友們已經團團圍坐,屋中飄出肉香,悠揚的蒙古民歌回滿在空中。這美景、美酒、美石、好友,還有那從遠古走來的文明,就是令人心馳神往的巴林大草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