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陳年往事

上世紀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百年史上一個經典頻出的階段,比如小城之春》《不了情》《豔陽天》《關不住的春光》 《三毛流浪記》《八千里路雲和月》等等。其中,《一江春水向東流》堪稱那個時期的頂峰之作。

經典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陳年往事

劇照


影史之冠

1947年10月,該影片在上海公映,出現了“滿城爭看一江春”的壯觀景象,觀眾人數達70多萬,平均下來每5個上海居民中就有一個看過這部電影,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

《一江春水向東流》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二人結為夫婦。忠良奉命隨軍後輾轉抵達重慶,流落街頭時,他去求助於在戰前已認識的交際花王麗珍。王麗珍為忠良在乾爸的公司裡謀得一職,忠良經不起墮落生活的誘惑,和王麗珍結了婚,後又與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豔私通。素芬則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帶著婆婆艱難度日,後來輾轉來到上海,在做幫傭時認出了忠良,忠良的所作所為讓素芬萬念俱灰,最後投身黃浦江……

影片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將中國人民在抗戰中的苦鬥和受難,以及在抗戰後所忍受的國民政府的欺壓與凌辱,統統訴之於銀幕。

經典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陳年往事

白楊


一江春水慢慢流

影片拍攝時,劇組只有一臺簡陋的機器,膠片還是用過期的拼湊而成,中途一度因為資金供不上而暫停拍攝.這部影片光正式演員就有45人,群眾演員更是超過4000人,體量浩大,前後拍了一年時間,遠遠超出一般電影的拍攝週期,被人戲說為“一江春水慢慢流”。拍攝《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把出品方崑崙公司拖垮,因為他們同時還在拍另一部大片《八千里路雲和月》。因此有文人專門寫了一副對聯打趣,上聯“八千里路雲和月”,下聯“一江春水向東流”,橫批“山窮水盡”。

經典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陳年往事

上官雲珠


真正的中國電影

《一江春水向東流》 的編導是蔡楚生和鄭君裡。蔡楚生是鄭君裡的老師,師承中國第一代導演鄭正秋。之後一直到謝晉,他們都一脈相承,在作品中延續了電影藝術的一套傳統。這個傳統簡單描述起來有幾個特徵,比如堅持“文以載道”,就是用電影來提供教育價值、負載社會道義;另外,影片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美”和“善”在作品中總是統一的。

在中國百年電影歷史上,鄭君裡被歸為“第三代導演”。他決心要拍出與西方不一樣的、真正的中國電影——具有中國文化元素、承載了我們民族精神特質的電影。這種特質在 《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有突出的體現,影片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表現技巧,融會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創造了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

經典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陳年往事

舒繡文


該片將傳統故事《鍘美案》置放於抗日戰爭的背景之下,被譽為“現代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 契合了中國人重視倫常的道德觀念。影片的片名化用南唐李煜詞《虞美人》的最後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極富詩意,意境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摘自《老年教育(長者家園)》 2018年第11期,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