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我編造過眾多假新聞,我知道這很可恥,可這是真的。

我那時一門心思想著如何養活自己,甚至想著以此為職業賺足夠多的錢······好吧,我承認我那時候掉進錢眼裡了。

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元旦當晚,當人們都坐在家中享受著與家人相聚的喜悅時,我坐在新聞辦公室裡“鍵步如飛”,製造著專屬於今天的新聞。

我並不是個例,與我一同值班的,還有剛來單位不久的兩個年輕小夥子。

不同的是,他們啃著漢堡,喝著奶茶,玩著“刺激戰場”,偶爾還傳來幾句“吃雞了”的驚呼聲。

說白了,我是實實在在地在加班趕任務,而他們,只是湊個值班人數而已。

說來你們可能不信,我們的工作量是一樣的。我們單位向來推崇“人人平等”,並不會對新員工有特殊的優待。而這兩個小夥子,早在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務,剩下的時間就看他們的心情自行安排了。而我作為這個單位裡的“老人”,進度不如兩個新人,實在覺得臉面無光。

這在我們單位並非不能理解。我們單位有六位編輯,每位編輯每天要負責五篇稿子。然而,工作任務不是以稿件數量來計算的,認定的唯一標準是——閱讀量。只要閱讀量上去了,其他的,你隨意發揮——至於你到底發了多少稿子,其實沒有人太在意。

平常,這兩個年輕人每天發個兩三篇稿件,就能完成閱讀量任務了,剩下的兩三篇就隨便搞搞。可就是這樣,卻勝過我努力做到的最好。我無“顏”以對。

我看過他們的文章,也知道他們的套路。今早,兩篇題分別為“胡歌與大學校花結婚?胡歌終於給出回應,網友失望至極”、“被曝與95後小花結婚,工作人員回應8個字,胡歌難逃真香定律?”的文章先後發了出去,全文約500詞左右,全是捕風捉影的信息,再就是簡單表達一下對胡歌的喜愛。

可就是這樣的內容,發出去不到一小時,閱讀量已上萬。不多久,他們一天的任務就完美結束了——沒錯,今天他倆每人只發了一篇稿子就沒什麼事了。

而我,發了一篇又一篇。一篇篇之後,數據慘不忍睹——加起來的閱讀量還不如他們一篇的零頭。大概因為今天是元旦,大家沒有時間去理會那些於己關係不大的新聞,或者,大家更喜歡愉悅一點的東西。

我知道,如果不換個文章類別,今天是完不成任務了。結果我也能想象得到,領導們肯定會過來跟我們說:“趕緊搞點花樣,把閱讀弄上去。照你這樣下去,廣告商們又要來找麻煩了!”又或者,更嚴重一點——找人來頂替你的位置。

“去你的新聞!老子不管了!”我二話不說開始刪剛寫了一大半的文章,刪得徹徹底底······

很快,我創造出一篇男女之間略帶顏色的“通俗”文。文章發表後,閱讀量迅速飆升。

看著那每一秒都在變化的數據,說實話,我感到有些可笑。

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在此之前,我辭了一份做了很久的編輯工作,全職做起了自媒體。時間很自由,但是卻一點也不輕鬆。對於每一篇要署我名字的文章,我都必須慎重對待,因為我知道,我必須對讀者負責。但就是這種嚴謹入微的態度,並不足以讓我在大城市維持生計。

為了養活自己,我開始“合理”分配自己有限的工作時間——一部分用來原創有價值的作品,另一部分則用來寫假新聞。

我知道這很可恥。每當一篇有點真貨的文章誕生時,同時也意味著接下來會有數倍的毫無意義的文章產出,這些文章我是不忍直視的。我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一切為了謀生。那時,我總告訴自己——想開點,大家都這麼做,你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為了謀生——好吧,其實就是為了錢,我一次次地陷入矛盾的漩渦中。

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其實,先前已經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跟我說,你們這些做編輯的,怎麼就不好好寫文章呢?有這些寫無病呻吟的內容的時間,應該能創作出一篇高價值的文章了吧?

事實上,就如元旦的經歷,如果我們誠懇地寫作,兢兢業業,反而不會有那麼多的流量。沒有流量,我們就得吃土啊。

我們的內心,還不是充滿了煎熬,做自媒體以來,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拷問過自己,到底該堅守職業操守,還是隨大流獲取流量呢?

而現實是很殘酷的,自己辛辛苦苦原創的文章,遠比不上東拼西湊的內容。

癥結就在於此。對於自媒體寫作者而言,新聞的價值不是為了服務社會,而是為了博取眼球。他們製造聳人聽聞的標題甚至虛假信息,大量報道膚淺和缺乏真實性的娛樂性信息······

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我們所熟悉的新聞業已經結束了。”早在2006年,時任密蘇里州大學教授、曾任《華盛頓郵報》觀察員和《得梅因紀事報》編輯的吉內瓦·奧弗霍爾澤,就已發出了這樣的新聞變革的宣言。

回顧新聞業的發展歷程,從傳統的董事會機制,到商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再到專業媒體與社交平臺的流量之爭……紙媒時代的新聞生產週期不復存在,記者和編輯也不再是新聞編輯部的全部,多媒體新聞、付費訂閱、平臺推廣等成為了編輯部更加關心的事項。

對於大多數職業記者來說,焦慮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年輕記者的湧入……都讓“老記者”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老記者”們若不跟上“潮流”,不會稍微標題黨一下,不會稍微修飾一下,那是很難跟現在的年輕人拼流量的。

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我大學尚未畢業時,在某互聯網推廣公司實習。這段時間,可能是我最光明正大地製作虛假新聞的時期了。不需要採訪,不需要拍攝,不需要去現場,只需要一張圖。客戶需要做宣傳的時候,告訴我們時間、地點、大事件,再發過來一張圖。至於什麼內容,就看我們怎樣“妙手著文章”了。

當然,也有特別“認真”的客戶。偶爾,他們會不斷地暗示我應該加入什麼樣的內容,應該怎麼寫。也有時候,他們費盡唇舌,想讓我在發表前先把稿件給他們看一遍,順便提點“建議”。

他們的要求我很明白——事實上我也有能力做得到,但我作為一名新聞學子,大學專業課老師強調千次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是新聞存在的根本條件、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云云,我是時刻也不敢忘記的。所以很多時候,我並沒有給他們面子。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要是客戶不好說話,沒有按照他們的“暗示”來,客戶直接反應到公司來了。這時候,就會有領導過來,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是“一切以客戶為上”。要是先給客戶閱讀一遍,發回來的稿子我會發現已經面目全非,從標題到內容,完全改變了我要表達的意思,更有甚者,不少客戶直接在文中將他們公司冠以“最權威”“最好”“最專業”的光榮稱號。

所以不管我怎麼做,假新聞的產生已不屬偶然。

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但我心裡不得不承認,經過他們美化的文章,獲得了更多的曝光度和關注。這樣的寫作方式,毫無疑問抓住了受眾的心理,在當前的受眾結構下,訴諸感性確實比訴諸理性更能擊中受眾。

至於真相是什麼,我想,可能連受眾都不是太在意,更不用說媒體或者傳播人了。重要的是,這樣的文章是否帶來了點擊量,是否轉化成了收益。事件能夠反轉就更好了,因為又可以藉此再博一次眼球,再吸引一波點擊量。

那些自媒體寫作者大抵有同樣的想法。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中,“流量至上”是真理,只要有流量,就有關注度和曝光度,就會有資本運作,就有利益。

如果你沉迷於刷頭條、刷微博,就不難發現,現今不少自媒體和營銷號,在資本的操控下,寫作極為偏激,為博眼球和熱度不擇手段,完全把網民往“站隊”和“罵架”的方向上拉,不考慮任何的社會影響和社會責任。

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

因為在這個資訊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碎片化的,我們一旦“上了流量的鉤”,瞭解到的就只是自以為是真相的“真相”,堅持著自己認為是正義的“正義”,卻不自知雙眼早已被流量和其背後的資本矇蔽。

我們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已經成為了“烏合之眾”中的一員——可我們仍舊不自知。

一個假新聞寫作者的自白:我也很慚愧,可是為了錢……

你可長點心吧!

這句話,我經常用來警示那些喜歡在網絡風波中“站隊”或者“罵街”的人,切莫為了表達“自己心中的正義”,不顧是非黑白。

這時候,多想想自己是否已經進入資本的圈套,多思考自己是否成為了不懷好意的人誘導輿論的工具。

在我編造假新聞的時候,我很慚愧。要知道,我跟你們一樣,對虛假新聞是極度鄙夷和不屑的。

然而,我終究是成為了自己討厭的人。

今天我把這些話說出來,並不是為了要洗脫自己的罪孽——我想,這輩子是不可能洗得掉了。而僅僅是想給廣大讀者一些警示:多讀書,多懷疑,獨立思考,切莫在信息洪流中迷失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