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残影——你所不知道的丁未四君子,却是扛起了大清的脊梁

晚清“戊戌六君子”家喻户晓,而对”丁未四君子“知之者甚少。1847年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说:自丁未馆选(指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等人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后,我认为少荃(李鸿章)、筠仙(郭嵩焘)、作梅(陈鼐)及逸斋(帅远燡)四人都是可堪大任之人,可称之为“丁未四君子”。

李鸿章

晚清残影——你所不知道的丁未四君子,却是扛起了大清的脊梁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称“李中堂”。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郭崇焘

晚清残影——你所不知道的丁未四君子,却是扛起了大清的脊梁

郭崇焘

郭崇焘是晚清重臣,中国首位驻外大使,同时也是湘军创建人之一,在中国晚清历史中占有重要笔墨。

郭崇焘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长大,后走科举之路进入仕途。咸丰四年开始辅佐曾国藩创建湘军,为曾国藩重要幕僚之一。同治元年授苏松粮储道,后升两淮艳运使,次年为广东巡抚。光绪元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后被授予驻外大臣,出使英国,光绪四年兼任驻法使。光绪五年,在朝中压力之下黯然归国,此后称病请辞归乡。光绪十七年病逝,享年73岁。

陈鼐

陈鼐(1813—1872),字作梅,号竹湄,江苏溧阳人。1859年底应召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开始任职于秘书处,后又委办粮台事务。陈鼐系一饱学之士,是与曾国藩相处时间较长、关系密切的亲信幕僚之一。曾国藩称赞陈鼐在幕中“赞画军务,动中(穴款)要”“近年办理粮台,论事务持大体,观人尤具特识”。后面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时,亦以此理由将陈鼐调入直隶协助其顿饬吏治、清理积案、处理教案等事宜。

帅远燡

帅远燡(1817—1857),字仲谦,号逸斋,湖北黄梅人。帅远燡是嘉庆元年丙辰科探花、浙江巡抚帅承瀛的孙子。1853年因太平军起事反清,帅远燡上书建言军事,深受咸丰帝赏识,奏章留档中书省,作为决策参考。1856年,被朝廷候补道员。1857年,总兵李定被太平军石达开部困于东乡,帅远燡招募兵勇前往救援,遂与太平军石达开部在东乡血战阵亡,年仅四十一岁。朝廷授予骑都尉世职,建专祠祭祀,谥文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