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問答——第44章

名與身孰親?

問:“‘名與身’是指名聲和性命嗎?”

答:“名是指社會名望,實質是朝政權勢;而‘身’就不止自身性命了,而是身家性命。古時的官員和家族是牽連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敗俱敗,一人犯罪,全家連坐。孰親,哪個更親近?表示與家族的親緣有關。”

問:“為什麼這一章要涉及到家族?”

答:“這一章按順序講,對應《周易》的家人卦,所以本章是圍繞家族利益來論述的。”

問:“為什麼‘名’和‘身’對立寫在一起呢?”

答:“這個‘名’與權勢是聯繫在一起的,又是與家族的利益完全對等的。春秋時衛國大夫寧喜依仗鴆殺衛殤公,扶立衛獻公之功,專斷朝政,聲名顯赫,從而引發了滅族之禍。名聲顯赫的權臣和家族最容易遭受橫禍,這在春秋戰國時是很普遍的。”

文 | 楊吉德

《道德經》問答——第44章

身與貨孰多?

問:“‘身與貨孰多’怎講?”

答:“身家性命和財產相比哪個更有價值?一個‘身’字,左邊是名,右邊是貨,名高了貨就低,貨高了名就低,這是保全之策;如果名和貨都高,豈不把身湮滅了!”

得與亡孰病?

問:“得到與失去哪個更有害?難道得到還有害嗎?”

答:“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財是人的本性,也無可厚非,關鍵是要有個度,要有個合理性。如果貪財侵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恐怕就會殃及到身家性命了;而清廉之士看似失去財富,卻能在亂世中得以保全自己。”

《道德經》問答——第44章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

(注:通行本為“是故甚愛必大費”,據竹簡本改。)

問:“‘甚愛’與名呼應,表示過分愛惜名聲和權勢。為什麼甚愛就要大費呢?”

答:“《說文》:‘費:散財用也。’過分重視名聲,必然要耗散大量錢財以維持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像齊國相孟嘗君,依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封地薛邑廣招各國人才,門下有食客數千,聲聞於列國。沒有錢財供養,哪有這麼多奇人異士來投奔自己啊!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過分的貪財,這些財遲早會被敵對勢力所瓜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問:“‘知足’和‘知止’是針對哪方面而言的?”

答:“‘知足’是指‘貨’,即家產而言的;‘知止’是指‘名’,即權勢而言的。人們常說‘名門望族’,說明名和貨是大家族不可缺少的組成因素。大家族的覆滅往往就是從名和貨的膨脹而引起的,所以知道對財產的滿足才不會被侮辱,知道對權欲的節制才不會有災害發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實現家族運勢的長久不衰。楚國能臣孫叔敖生前為官清廉,楚莊王憐其子孫安貧困,欲封其萬戶大邑,孫安卻只求一塊瘠惡之土。後人以寢邱非生養之地,無人與之爭奪,而成為孫氏世代產業。而那些家業豐厚的大族早已不知所蹤。”

問:“為什麼以上文字不是寫個人,而是與家族有關呢?”

答:“這是因為本章是圍繞《周易》家人卦這個主題展開的,這也是奴隸主貴族制的一個顯著特徵。春秋戰國時代,興旺與衰敗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家族,封邑和職位是可以世襲的,這與後來的體制有很大區別。我們應當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理解名與身的關係。”

《道德經》問答——第44章

今譯

名聲與身家性命哪個更親近?

身家性命與財產哪個更有價值?

得到與失去哪個更有害?

過於愛惜名聲一定會有過多的耗費,家藏萬貫一定會有更多的損失。

知道對財產滿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停止對權勢的追求才不會受到傷害。這樣就可以實現家族運勢的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