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第44章

名与身孰亲?

问:“‘名与身’是指名声和性命吗?”

答:“名是指社会名望,实质是朝政权势;而‘身’就不止自身性命了,而是身家性命。古时的官员和家族是牵连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败俱败,一人犯罪,全家连坐。孰亲,哪个更亲近?表示与家族的亲缘有关。”

问:“为什么这一章要涉及到家族?”

答:“这一章按顺序讲,对应《周易》的家人卦,所以本章是围绕家族利益来论述的。”

问:“为什么‘名’和‘身’对立写在一起呢?”

答:“这个‘名’与权势是联系在一起的,又是与家族的利益完全对等的。春秋时卫国大夫宁喜依仗鸩杀卫殇公,扶立卫献公之功,专断朝政,声名显赫,从而引发了灭族之祸。名声显赫的权臣和家族最容易遭受横祸,这在春秋战国时是很普遍的。”

文 | 杨吉德

《道德经》问答——第44章

身与货孰多?

问:“‘身与货孰多’怎讲?”

答:“身家性命和财产相比哪个更有价值?一个‘身’字,左边是名,右边是货,名高了货就低,货高了名就低,这是保全之策;如果名和货都高,岂不把身湮灭了!”

得与亡孰病?

问:“得到与失去哪个更有害?难道得到还有害吗?”

答:“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财是人的本性,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有个度,要有个合理性。如果贪财侵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恐怕就会殃及到身家性命了;而清廉之士看似失去财富,却能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己。”

《道德经》问答——第44章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注:通行本为“是故甚爱必大费”,据竹简本改。)

问:“‘甚爱’与名呼应,表示过分爱惜名声和权势。为什么甚爱就要大费呢?”

答:“《说文》:‘费:散财用也。’过分重视名声,必然要耗散大量钱财以维持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像齐国相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声闻于列国。没有钱财供养,哪有这么多奇人异士来投奔自己啊!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过分的贪财,这些财迟早会被敌对势力所瓜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问:“‘知足’和‘知止’是针对哪方面而言的?”

答:“‘知足’是指‘货’,即家产而言的;‘知止’是指‘名’,即权势而言的。人们常说‘名门望族’,说明名和货是大家族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大家族的覆灭往往就是从名和货的膨胀而引起的,所以知道对财产的满足才不会被侮辱,知道对权欲的节制才不会有灾害发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家族运势的长久不衰。楚国能臣孙叔敖生前为官清廉,楚庄王怜其子孙安贫困,欲封其万户大邑,孙安却只求一块瘠恶之土。后人以寝邱非生养之地,无人与之争夺,而成为孙氏世代产业。而那些家业丰厚的大族早已不知所踪。”

问:“为什么以上文字不是写个人,而是与家族有关呢?”

答:“这是因为本章是围绕《周易》家人卦这个主题展开的,这也是奴隶主贵族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春秋战国时代,兴旺与衰败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家族,封邑和职位是可以世袭的,这与后来的体制有很大区别。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名与身的关系。”

《道德经》问答——第44章

今译

名声与身家性命哪个更亲近?

身家性命与财产哪个更有价值?

得到与失去哪个更有害?

过于爱惜名声一定会有过多的耗费,家藏万贯一定会有更多的损失。

知道对财产满足的人不会受到羞辱,停止对权势的追求才不会受到伤害。这样就可以实现家族运势的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