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不知何时,茶有了一个叫做“冷后浑”的新说法。

大体的意思就是冲泡茶之后,待其完全冷却,茶会变得浑浊,此时再将其放入热水中温杯加热,或者注入热水,浑浊的茶汤会重新变得清透。冷后浑在没有暖气地区的冬天最容易见到。一提起没有暖气,有些朋友不禁心里一凉,想想冬天的湿冷,一股寒意涌上心头。

在冷后浑整个过程中,最为有趣的便是浑浊时加热变清澈,而这冷后浑在红茶上最为常见,其他茶类也有,不过并不常见。

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冷后浑是怎么形成的?

红茶更容易出现冷后浑,是因为在红茶的制作工艺中,萎凋和揉捻的环节。鲜茶叶先经过萎凋,失去了部分水分,进入揉捻环节后,茶叶外表被破坏,加快了茶叶含有的茶多酚与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能力,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继续氧化,又产生了一种茶红素,这也属于发酵的一部分。

氧化发酵所产生的茶黄素是形成红茶黄而亮的物质,而这茶红素是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主要物质, 两种“素”不仅在颜色上是主要成分,在味道上也是。茶黄素会影响红茶的鲜度,茶红素会影响茶叶的浓度。


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这冷后浑的主要原因就是茶中含有的茶黄素、茶红素和咖啡碱。温度较低的时候,这几种物质就会缔结在一起,温度高时,则缔结不明显,随着温度降到最低,这时的缔结物最大,自然会出现冷后浑,冷后浑还有另一个专业的学名,“茶乳酪”。

说的有些多,简单一句话说说:红茶中含有的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在低温环境下会缔结在一起形成难以溶解的物质,温度升高便会溶解,变成游离状态。

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冷后浑有何影响?

回归主题,朋友们也知道这冷后浑是啥玩意了,其实茶出现冷后浑,并不代表茶好,也不是什么因为什么农药残留,一些茶商用冷后浑做文章,说什么冷后浑是优秀红茶的特征,大家大可不用相信,纯属扯淡,难道红茶没有冷后浑,就不是好红茶了吗?

国内的红茶种类,像滇红这样的大叶种红茶,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含量高一些,就容易出现冷后浑,还有的像正山小种,出现冷后浑的几率就很低。还有金骏眉的发酵较轻,也难以出现冷后浑。

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所以,冷后浑无法决定红茶是否优质。

要非得想出现冷后浑,这个也简单,你把这置茶量放多些,泡非常浓的茶,茶黄素、茶红素和咖啡碱在茶汤中的浓度增加了,再放入冰箱中冷藏一下,都可以出现冷后浑。

有些茶商用冷后浑作为万能回复,一些由于制作工艺出现缺陷而引起浑浊的茶,跟冷后浑可不搭边。一些绿茶、红茶由于身披茶毫,毫毛较多,冲泡后毫毛脱落,茶汤看起来会有些浑浊,如果又被用冷后浑解释,直接开打吧。

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绿茶、红茶出现毫毛多的情况,只能说明这茶的原料嫩,并不是说明这就是好茶,好茶体现在多方面。光嫩可不行。

大家要识别是否真的是冷后浑。只需将浑浊的茶汤进行加热,若能恢复清透就表示没问题,不能恢复,那就是真的浑。工艺缺陷造成的浑浊,冷却或加热都是浑浊的。

我是头绿身不绿的“绿豆芽”。致力于将好玩、有用、能看的常识、知识、好物分享给大家。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请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我国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在近代的硝烟和贫困中被百般摧残,真正的茶文化是什么模样,大部分人已经说不出个究竟。弘扬传播中国茶文化,是门崭新的学问,我们需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茶文化进行梳理。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学习,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

泡茶时,偶尔出现的“冷后浑”是啥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