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羊倌隐居山林三十年,没想到竟然是盗门北派唯一的传人

在葫芦头沟不远,有个小营子村,村子不大,住着三十几户人家。

有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个小伙子,只身一人,也没有什么家当,就住在村东头的一间空屋子里。

那个年代,村里大多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这里气候恶劣,种地也不容易,后来很多人又相继回了关里。村里也就闲下了挺多的空房子,都是清一色的土坯房,一直也没有人照看维修,要不是屋里的两根柱子撑着,估计一阵风都能吹倒了,真要是使劲打个喷嚏,从房梁上都往下掉土。

村里人都很朴实,一看这小伙子不是本地人,看样子像是落了难,都挺可怜他,隔三差五,东家送点吃的,西家送点喝的。所以小伙子虽然身染重病,且不说没被饿死,反倒撑了过来,病好之后索性就在这村子里住了下来。

小伙子个子不高,长得又瘦,也不会干什么庄稼活,后来村里几个主事人一合计,就把他安排在生产队放羊了。

虽说地里的活计他是一样也干不来,但是他放羊可放得不错。每天一大早,他就把一百多只羊赶出去,口里吆三喝四,那群羊就乖乖地排好队,一直走到半山腰。该回去的时候,只要他打个呼哨,那群羊自己就排好队形又齐整整地下山。村民们看着也都惊奇,啧啧称叹,大家开始叫他“羊倌”。

老羊倌隐居山林三十年,没想到竟然是盗门北派唯一的传人

小伙子长得不算英俊,但是人很机灵,说话办事也很周全,和谁都能相处到一起。天长日久,保媒拉线的人自然就相继找上了门,也不知道这小伙子因为什么,一提到相亲,就是一百个不乐意,咋说就是不找媳妇。时间长了,远近的媒婆也都不再给他保媒了,他就一个人一直这么晃荡着。

除了不找媳妇这个古怪的脾气之外,小伙子别的方面都不错。能说会道,说话风趣幽默,人缘也好,口碑不差,谁家要是有个大事小事的,他都是有求必应。

过了没几年,村里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干庄稼活,眼见这放羊的差事做不下去了,村民都以为他这回要挨饿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他还会一手好木工活。打个床、做个柜子什么的都不在话下,手艺好不说,样式也耐看,很多样子都是村里这些人没见过的。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他也算是名声在外。

最主要的就是他收费不高,一些小来小去的活计,供顿饭也就算了,根本不要工钱,差一不二就可以,他也从不计较,所以街坊四邻、十里八村的人们有什么活都愿意找他。在那个年头,农村人家里的家具都是找木匠做的,想买都没处买去。结婚、盖房、添置物件都得提前找好木匠,然后好吃好喝地请到家里来,当时的木匠也算是个肥职,说不上多富裕,日子过得倒也不愁吃穿。

老羊倌隐居山林三十年,没想到竟然是盗门北派唯一的传人

时间如流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小伙子也变成了小老头,头发都有些斑白了,这大半辈子都过去了,他也没成个家,还是孑然一身。这么多年,村里人都不叫他的真名实姓,大家喊顺了嘴,叫他“老羊倌”。

老羊倌虽说一辈子也没成家,不过天上却掉下来个“儿子”,虽说是以师徒相称,但是比父子还亲。

要说起这件事,还得回到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一次,老羊倌给别人干完活,夜里回来的时候,在山坡上发现有个孩子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已然昏迷不醒了。他赶紧跑过去用手试了试,才知道孩子正在发高烧。当时那孩子气若游丝,面如土色,眼瞅着就不行了。

老羊倌一看这孩子也就是八九岁的年纪,身上穿着破衣烂衫,像是个拾荒要饭的。在这荒郊野外的要是没人管,肯定是必死无疑,于是老羊倌就动了恻隐之心,把这孩子给抱回了家。之后他又连夜上山找了点草药,几剂药下去后,还真就把这孩子救活了。

孩子醒来后告诉老羊倌,他叫徐青山,以前爹妈在的时候,都叫他小山子,家里遭了难,人都死没了,他这才一个人跑出来。他只知道还有个姑姑在东北这边,但是也不知道具体地址,好不容易走到这儿了,连累带饿,就得了病,高烧不退,昏倒在山上。

老羊倌自己一个人过日子也觉得有些孤单,看这孩子怪可怜的,也挺招人喜欢,就收留了他。

老羊倌隐居山林三十年,没想到竟然是盗门北派唯一的传人

要说这孩子老实巴交,不招灾,不惹祸的,一看就是本分人家的孩子。平时话不多,但是脑袋一点儿也不笨,有点儿蔫主意。正是上学读书的年纪,老羊倌也就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去上学。不过这孩子干啥都行,就是不爱上学,三天两头地逃课,连人影都找不到。喜欢听评书,整天捧着收音机连饭都顾不上吃,脑袋里知道的那点儿东西也都是从评书里听来的,他倒是不管真假对错,考试时全往上面招呼,毫无疑问,年年稳坐班级倒数第一名。好不容易读到初中毕业,说啥也不肯念下去了。

徐青山的脑袋一点儿也不笨,主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都很快,听完的评书,不管是多拗口的绰号还是武功招式,他差不多都能一字不落地再讲一遍,唯独就是坐不住硬板凳,一提上学,他脑袋就疼。

老羊倌拿他没办法,就打算教他木匠手艺,指望着他学成之后,将来也好有碗饭吃,不至于饿死,平时也能帮着自己一把。

民间都说“老先生,少木匠”。其中的“老先生”是指阴阳先生或是看病的郎中,这类人是越老越吃香,越老越被人看中;而“少木匠”是说木匠最好是年轻力壮的,因为这行里,刮拉凿砍锛,干的都是力气活,岁数大了也就干不动了。老羊倌眼瞅着五十岁了,当然需要个帮手。

这一年等到大年初五,小山子开始正式拜师了。他认师行礼,跪地叩头,拜过了祖师爷鲁班后,又给老羊倌叩了个头,这就算是正式入门了。

木匠拜师后,学艺一般都是三年零一节,也就是当年的正月初五拜师,到了第四年的五月初五就算是出师了。其间不开工钱,不准退师,师傅可以打骂徒弟,万一失手,打死了也不偿命,而这几年学艺是由师傅负责徒弟的吃穿。

老羊倌隐居山林三十年,没想到竟然是盗门北派唯一的传人

本来这徐青山一直和老羊倌相依为命,所以这些条条框框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老羊倌真心去教,徐青山也愿意去学。要说这小子,别看学习不行,但是对这些木匠活倒是极感兴趣。都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这种木匠活都是实际操作,口传心授,并且要会举一反三,学会了做方凳,自己就要研究做方桌,很多时候需要个悟性。

徐青山心思聪颖,学了一年,做的东西也有模有样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就把老羊倌的木工活都学得差不多了,算是提前出师了。

他毕竟是小伙子,手脚麻利,活做得又快又好,一来二去,老羊倌就渐渐退居二线,啥活都让徐青山自己去做了。他自己倒是享上清福了,也不怎么出去,平日里在家做做饭,听听收音机,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

徐青山从心底感激老羊倌的救命之恩和传艺之情。别看他岁数不大,但是心里有数,对老羊倌好得没话说,平时做工挣的钱都交给老羊倌,让师傅留着买米买面过日子用,和老羊倌好得就跟亲爷俩似的,师徒二人日子过得虽然不富裕,却很快乐。到了这一年,老羊倌五十四岁,徐青山也二十五岁了。

在农村,男的要是过了二十五岁还没订婚或是结婚,就算是大龄青年了。

这两年,徐青山时不时地也相看了好几个对象,女方对他印象还都不错,不过最后都是差在彩礼上,嫌老羊倌家里太穷,要地没地,要房没房,穷得耗子进了门都直掉眼泪,最后也就都不了了之了。

徐青山也长大了,脾气也很倔,骂那些人家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识金镶玉,就是把闺女白送也不要了,大不了打一辈子光棍。

老羊倌总觉得这事不能再拖了,自己都打一辈子光棍了,总不能让孩子也娶不上个媳妇。但是抬眼一看,自己这屋里的确是家徒四壁,要啥没啥。这么多年来,一直撵吃撵穿,根本就没攒下什么钱,他一时也犯了难。

这几年,村里人添家具都不找木匠做了,都是到县里买现成的,款式也漂亮,这木工活也就没法干了。徐青山几年前就到县上的家具厂去打工,一个月赚的钱只够他们爷俩平时用的,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

农村娶媳妇,这彩礼可不是小数目。瓦房、家具暂且不说,单单过彩礼没有几万块钱,姑娘根本就娶不进门。可这几万块要是就这么个攒法,那还结个屁婚啊,没等攒够,姑娘都当妈了。

老羊倌隐居山林三十年,没想到竟然是盗门北派唯一的传人

这一天,厂子里也没什么活,徐青山就待在家里。他正躺在炕上听着评书,就见老羊倌兴冲冲地从外面走了进来。刚一进屋,老羊倌就从衣服里摸出一根东西扔在了炕上,得意地冲徐青山撇了撇嘴,让徐青山见识见识他弄到的宝贝,然后掏出根烟点着,一屁股坐在炕上抽了起来。

徐青山捧着收音机正听在兴头上,斜眼瞥了一下,头不抬眼不睁地哼了一声:“老爷子,你岁数也不大,咋就糊涂成这样,在哪儿整了根胡萝卜还牛气上了。这玩意儿要是宝贝,隔壁孙老二早就成富翁了,他家种了一园子,全刨出来能装好几麻袋呢!”

老羊倌一听,“呸”了一口,一起身拎着徐青山的耳朵就把他从炕上薅了起来:“你个小兔崽子,你给我仔细瞅瞅,这玩意儿是胡萝卜?这可是正儿八经的野人参,都十几年了!”

徐青山揉了揉耳朵,又看了一眼,见这根胡萝卜长得还没有大拇指粗,须子还不少,他拿过来看了看,张嘴咬了一口,嚼了嚼。

刚嚼了几口,他就感觉味道有些不对,嘴里又涩又苦,当时有点蒙了,赶紧又仔细地打量了几眼,这才发现它确实和胡萝卜有些区别。表面有些发黄,上面还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和明显的纵皱,全身长着很多细长的须根,须根上还长着些细小的疙瘩,他心里也有点吃不准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参?

老羊倌眼见这根老人参被徐青山咬成了两截,气得山羊胡子撅起老高,用手点着徐青山的脑袋:“你个小兔崽子,就是个受穷的命,多好的一根人参,让你生生地给糟践了。这玩意儿拿到县里,少说能卖个千八百的,就让你这馋嘴给啃了!”

徐青山听老羊倌一骂,知道闯了祸,自知理亏,也不敢还嘴。直到老羊倌骂完了,他这才嘿嘿一笑,用手顺了顺老羊倌的后背:“师傅,其实要说这事,你也不能全怪我,谁会想到这穷山沟还能挖到人参,要说平时也没见你挖什么好东西,都是些婆婆丁、小头蒜啥的,你这一下子挖出这么个好东西,我感觉有点儿突然啊!”

老羊倌知道生气也没办法,听徐青山说的也是那么个道理,晃了晃脑袋,指着徐青山的鼻子说:“小山子啊,要说这人参,是我眼瞅着长大的,都等了十几年才给挖出来,本来寻思着卖几个钱,留着给你娶媳妇用,你这一嘴下去可倒好,全白搭了!”

老羊倌叹了一口气,看了看这两截的人参,自言自道:“白瞎了这根人参了,芦圆长,皮老黄,也算是罕见的珍品,就这么折了,十多年就算白忙活了。”

老羊倌长吁短叹了半天,只留下了稍小的一截人参,然后把那稍大的一段往徐青山手里一塞,让他给村东头老王头送去。那老王头身子骨虚,正好给他补补。

自从这以后,老羊倌隔三差五就能挖到一些药材,什么平贝母、龙胆草、黄芪、天麻、红景天的。挖到药之后,老羊倌让徐青山上班时顺道卖给县里的药店,虽说这些药不怎么值钱,但是多少也能卖个百八十块的。一个月下来,也能赚个千八百的,这收入在农村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老羊倌隐居山林三十年,没想到竟然是盗门北派唯一的传人

徐青山刚开始不怎么在意,以为这老羊倌经常在山上转悠,也认得些草药,以前也偶尔挖一些草药回来,晒干后都装在小布口袋里。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自己摸出一些来,熬些汤水,喝下去后还真管用。不过天长日久,徐青山也觉得这事有些蹊跷。因为这老羊倌挖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药材的名字,不仅是他,就连县里药店的人都不认识了。

有一次,徐青山拿了一种药材送到县里常去的那家药店,药店里的人都认识他了,知道他总能带来些很不错的药材,但这次他带来的东西,却难住了店里所有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认得。

徐青山自己心里也没底,怀疑是不是老羊倌弄错了,真是这样的话,这人就丢大了,药店的人还不得把他当骗子给骂出来。商量之后,他留下药材给药店的人仔细辨识,自己先去上班。等到下班后回到药店时,天色已晚,药店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徐青山看到店里坐着个老先生,他一进门,老先生就在打量他。事后,他才知道这老先生是位老中医,行医五十多年,已经等了他好几个小时了。

原来,徐青山带去的那味药材,果真是古药方中很珍稀的一味,这老先生也是查了一大摞子的医书,才在一本古书上找到了,书上的药名和功效与先前徐青山说的是一般无二。这老中医等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想认识认识徐青山,看到他竟然这么年轻,忍不住摇头叹气,感慨自己行医看病这么多年,竟然还不如一个挖药的后生有见识,真是白活于世上了。

从县里回来的路上,徐青山心里也开始犯疑,这些稀奇古怪的野生草药,连七十多岁的老中医都没有见过,老爷子是怎么知道的呢?从来没有听说老爷子会看病治人,他用的那些药方也都是民间的一些土方子,根本上不了台面。要是偶尔认得一味两味稀奇的药材也就罢了,可是隔三差五就能弄些稀奇的东西出来,好像村后头的那群大山是他自家菜园子似的,想拿就拿,要啥有啥,这事有点儿不简单。

徐青山想来想去,觉得这老羊倌肯定是有什么事在瞒着自己。

后续章节请试阅下方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