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倒黴的事情就是剛拿到好消息,就被好幾條壞消息打臉

人生最倒黴的事情就是剛拿到一條好消息,就被好幾條壞消息打臉,而國產奶粉行業總是這樣。

1

本月初,根據尼爾森的數據顯示,一直處於弱勢的國產嬰兒配方奶粉終於開始搶回了一些市場份額,在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的統計數據中,國內嬰兒配方奶粉的市場份額中,本土廠商的市場份額略有增長從27.6%上升至28.5%,外資廠商的比例則從58%下滑一點至56.2%,而從行業增速上,奶粉行業整體增速為9%,外資品牌的增速為5%。

人生最倒黴的事情就是剛拿到好消息,就被好幾條壞消息打臉

雖然看起來這一組數字變化很小,但對於市場長期被外資品牌嚴重擠壓的國產品牌而言,已經難能不易。

實際上在經歷了2008的洗禮之後,近幾年國內已經形成了一批負責任有情懷的優質國內奶粉企業,比如伊利、蒙牛、飛鶴、君樂寶、聖元、澳優、三元等等,而且並不缺乏優質產品,但實際上在一二線市場上,外資品牌的佔比依然高達7成。

這裡並不是去鼓動國產和外資的對立,而是在一系列參觀和對比之後,慄君發現,經過長期的投資和海外佈局等措施,其實所謂的國內外奶源和技術的差異已經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甚至很多國內乳企的新工廠比海外乳企的還要更加整潔、先進,而且國內的奶粉生產企業的生產要求已經是藥品級。

2

那為什麼國產奶粉還是不好賣?

也許另一組數字可以說明,尼爾森調研顯示,在購買奶粉產品時,45%的人第一選擇是信任的品牌,而選擇安全的原料和品質的佔43%排名第二,其實選擇信任的品牌的人,也可以理解為信任產品安全。

沒有人不願意給自己的孩子選一個可靠的產品。

人生最倒黴的事情就是剛拿到好消息,就被好幾條壞消息打臉

在經歷了多次信任危機之後,國產奶粉的聲譽一度掃地,但在國內領先的奶粉企業勵精圖治,一直在努力恢復受損的聲譽,而配方註冊制實施之後,在媒體和廠商的共同努力下,公眾也逐漸相信,經過嚴格的資質審查和現場核查之後,國內奶粉的安全度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但就在這樣的時刻,打臉的消息總是隨之而來。

3

就在近1-2個月裡,國家食藥監總局已經公佈了多批體系檢查的結果,其中就有多家已經通過配方註冊的企業出現隱患。

比如就最近的一次上週五公佈的體系檢查結果顯示:

上海紐貝滋營養乳品有限公司就存在未提供基粉和水解蛋白供應商或生產商的現場質量審核報告等多項問題,也就是說假如供應商提供的摻假或者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那麼紐貝滋就要中招了。

而明一乳業旗下兩家工廠都被食藥監總局點名批評,其中問題也不少,在其富裕工廠,清潔作業區內益生菌投料間地面有一蟲子侵入;而益生菌投料間內計量配料設備的分度值為10克,無法達到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配料要求的精度。而在齊齊哈爾廠,2017年以來檢驗原料和成品中的黃麴黴毒素M1共計236批次,領用記錄顯示檢驗耗材“免疫親和柱”領用了135個,而明一乳業未能提供“免疫親和柱”可重複使用且不影響檢驗數據準確性的證明材料;而生產車間內部分位置較高的管線、支架、平臺等處存在積粉、積塵現象。

此外,上海花冠營養品乳業、北安宜品努卡乳業等也被食藥監總局點名批評要求整改。

雖然體系檢查並不代表最終的產品就有質量問題,但本身體系檢查也是針對安全生產隱患而來,這些隱患很難說未來不會變成產品質量問題的誘發因素。

4

在此前一次採訪中,有奶粉資深行業人士告訴慄君,現在國內奶粉產業“既不大也不強”而且還面臨過剩的問題,而核心就是小廠太多,國內擁有奶粉生產資格證的企業有106家,其中部分大企業擁有多家工廠,但依然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由於種種原因(不展開了),這些企業既不會被大廠收購,也不會關門倒閉。

人生最倒黴的事情就是剛拿到好消息,就被好幾條壞消息打臉

原本行業內部希望通過這一輪配方註冊制來淘汰這些小廠,但沒想到最終通過的比例如此之高。

這些小廠普遍存在開工不足的問題,有的工廠不但一個月才開工個把天,而且管理鬆懈,對於品質要求也相對較低,這些小廠給國內奶粉行業帶來一定的風險,畢竟一旦出了問題,大家不是去說哪一家企業的問題,而往往是株連整個行業。

其實在海外,在美國、在歐洲,嬰配奶粉品牌的數量非常少,只有在中國才有如此大量的品牌存在。

私以為,國內奶粉行業也並不需要那麼多中小品牌。

雖然在市場經濟時代,談政府操縱市場純屬臆想,但通過市場自然調節這個速度太慢了,而中國嬰配奶粉行業已經經不起再一次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