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童年,一個老青島的記憶(2)

西鎮和東鎮扭了一下腰

關於青島的道路,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青島沒有正南正北的道路。

很多黑青島的人把 這一點也當成了青島的缺點,是需要有人說點什麼了。作為中國第一個引入現代規劃理念進行規劃並按照規劃實施建設的城市,青島最初的建設者面對的是一片處女地,雖然受到海岸線和丘陵的影響,道路完全做到正南正北有一些困難,但是卻也並不是不可能。那麼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這其實是東西方對於居住環境問題思考出發點的差異造成的。

最早規劃的華人區主要是臺東鎮、臺西鎮和大鮑島。基本都是呈格狀的棋盤街,臺西最典型的就是十條道路——臺西一路至臺西五路和臺西緯一路至臺西緯五路。大鮑島的大部分街道走向基本是東西和南北的,雖然有一點的偏差,但是偏的不多,唯有臺西鎮和臺東鎮,偏差是巨大的。

偏多少呢?偏45°!

西鎮童年,一個老青島的記憶(2)

扭了一個45度的臺西鎮

臺西的棋盤街雖然受到丘陵影響,一路到五路並不完全平行,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緯一路到緯五路是精準的東南——西北走向,剛剛好和自然方向差45°,而臺東的棋盤街偏差略小,大約在40°左右。

可以確定,這樣的偏差並不是無謂的隨手一劃在地圖上留下的,而是最初規劃時有了充分考慮的。中國傳統的建築,基本都是大門朝南,北面則不會開門,即便有門也是後門,不受重視。北牆永遠是見不到陽光的,因此建築的北側也就變得陰暗潮溼,這是符合中國傳統的陰陽理論的。

但是青島的建築無論是裡院還是平民大院,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四面都是開門的,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正街和背街之說,街區裡面的每條道路都是兩側排滿店鋪和住戶。一個45度角的扭轉,帶來的結果就是四個面完全不存在見不到陽光的情況,也就不需要刻意的將建築朝向南邊,每個面雖然做不到雨露均霑,但是至少都可以被陽光照耀。

這樣的好處不言而喻,所有的房間都能見到太陽,也不存在陰暗潮溼的背陰面,對青島這樣本身就潮溼的地方大有好處,更重要的是每間臨街的房子,房門都是開在街道上的,可商可居,大有好處。

所以,最初的臺西鎮也就這樣扭了45°,安詳的在西嶺的西南坡上落下腳來。

西鎮童年,一個老青島的記憶(2)

如今的西鎮

西鎮童年,一個老青島的記憶(2)

臺五小非常的小。

整個校園大概只有一千多平米的樣子,三棟建築加幾座平房,構成了整個學校。

學校南北30米,東西大概也就是50多米了,校園僅僅能夠保證全校師生做操,但是臺五小的歷史卻並不短。校園這麼小,最大的問題就是體育項目很難開展,校園裡只能容得下一個班上體育課,不過好在六個年級十二個班級也排的開。但是下午課後學校的運動隊訓練就成了麻煩事。最頭疼的是投擲項目,那時候重點項目是壘球,那時候就是比投擲的距離,但是那時候校隊大部分的選手成績都在50米以上,所以只能投校園的對角線,即便如此,還經常有人超常發揮直接把球從校門扔上馬路。雖然那時候路上鮮有汽車開過,倒也沒什麼太大的危險,但是偏偏門外的臺西五路是個大下坡,球一旦出了校門就會咕嚕嚕的直奔貴州路而去了。鉛球也一樣,雖然沒有人能夠投那麼遠,但是危險性就大多了。於是,體育老師就選擇了教學樓和南牆間一條不足兩米寬的夾道。即便如此,五年級的時候也還差點出個大事,一位女同學在後夾道推鉛球,恰好有位同學推窗探頭,鉛球就貼著這位同學頭髮飛過,讓大家都嚇出一身冷汗。

西鎮童年,一個老青島的記憶(2)

據說這是老西鎮留下的最老的建築,臺五小曾經的校長辦公樓

雖然歷史上臺五小一直和貴州路小學爭高低,但是後來合併進貴州路小學卻是必然,因為解放前這本就是一所學校。所以,臺五小的歷史同樣至今已經有80多年。學校的前身是建於1934年的私立欽真小學,那時候現在的貴州路小學位置是男生部,而臺五小則是學校的女生部。1951年改為公立之後,改名晨光小學。

如今二院裡面還有一個幼兒園叫晨光幼兒園,不知道是不是和這個晨光小學有些淵源。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