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實感 真知灼見——讀韓有義散文集《秋色無限》

真情實感 真知灼見——讀韓有義散文集《秋色無限》

曾有人問我:好散文的標準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八個字:真情實感、真知灼見。今讀韓有義的散文集《秋色無限》,這八個字又現腦海。

散文區別其它文體的主要特點在於它的“作者在場性”。無論敘事散文,還是抒情散文,作為創作主體的作者必須親臨現場。即使人不在現場,其心靈也必然在場。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因此,散文敘事抒情的真與假,不僅是文章的品質所在,也是作者品性及感知和認知的所在。虛構散文則是作者精神臨場所成。好散文是作者的寫真照!

《秋色無限》雖然分春夏秋冬四輯,其實只有兩部分:作者感知的抒寫、認知的表達。作者對情感的描述如《家鄉的莜麥》《莜麥情結》,是對鄉情的回憶。兒時的快樂之情掩蓋了生活的艱苦;《招魂》《療傷》中對親情的描寫,讓人在平淡的現實中找到了溫暖。《牽手》中作者寫到:“唐山大地震那夜,我喝多了酒,睡得很沉,地震時,化德縣城關鎮震感強烈。她被震醒了……她使勁地推我,搡我,我還是沒醒,她沒辦法就躺在我身邊,一動不動。第二天,我知道昨晚地震了,問她知道不,她說知道,‘那你咋不叫醒我?’‘我推你,你不醒,我就睡了’‘那要砸死怎麼辦?’‘要死一塊兒死!’聽了這話,在哭笑不得之際,也特感動:她是我同生共死的伴侶啊……”平凡的生活、簡單的結婚卻蘊藏著如此偉大的愛情,至情至性的真實躍然紙上,令影視中煽情的愛情黯然失色。作者對情感的描述粗而不俗,細而不膩。即無憤青那種無理性的衝動,又無圍觀者冷血的麻木,張馳有度中顯示出成熟的有良知的情感流露。

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如同一條小溪貫穿於敘事始終,無論是《鼠口奪糧》的兒時記憶,還是《小湖泊大景觀》的自然與人關係的敘述……基於良知的情感時時發出悅耳的叮咚聲,泛起誘人的漣漪。作者感知和認知往往結伴而行於散文中,賦予敘事和抒情豐富的文學內涵和審美情趣,這是作者成熟的標誌,是現代觀念和時代精神的體現。

在表達對社會、對世界認知的散文中,則表現出作者和其作品的中國特點。散文《坐公交》就是一篇頗有戲劇色彩的作品:“一次,車上十分擁擠。兩個年過七旬的老人蹣跚上車……氣喘吁吁地站到兩個年輕人跟前……兩位年輕人沒有任何表示,一個戴著耳機眯著眼,另一個則閉著眼。這時車上的喇叭響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給有需要的老人讓座……’這樣的廣播每隔一段時間播放一遍……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都集中到這兩個人的臉上,這是怎樣的兩副特寫面孔啊,五官還算端正,看上去一臉疲憊。我當時心裡默禱:‘年輕人還是醒醒吧,睜開眼,起個身,給兩位老人讓個座吧……’車到站了,兩個年輕人下車了,自然引起人們一片指責。且慢!這時一位老人說,我們的座位正是那兩個年輕人主動讓出來的。一個小學生舉手說,我們的座位也是他們讓的,他倆站了一路,剛剛有空位坐下來,就……車上的人都不言語了,大家陷入了沉思。”

作者真實細緻地描述了他記憶中的這個戲劇性的場景,以及眾乘客面對兩個年輕人的態度。我們生活在一個現象社會中,感官接觸到的都是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只有經過思考才能成為感知,進而注入理性的自覺而形成認知,賦予現象本質的意義。所以坐公交這一社會現象的選擇和描述,體現了作者的認知方式和態度——成熟的帶有儒家中庸之道意味的中國特色的認知。任何現象皆有善惡兩個指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片面的、幼稚的、不能反映事物本質的認識。這篇文章讓人們認識到,既要看到當下年輕人不足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他們與時俱進日益健康成長的一面,才能正確認識他們,才能對社會、對世界有全面的認知。

《老樹的訴說》是一篇聚集作者文學敘述特點、體現作者藝術品格和人格魅力的優秀作品。該文采取寓言的方式,通過一株老樹發自肺腑的訴說,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老樹對作者曾將它作為女神敬贊表示了感謝,也痛心疾首地以自己悲慘的遭遇控訴了人類的貪婪和對自然的破壞,發人深省。大自然涵匯萬物,風雲雷電、陽光空氣、山水草木……我們離不開自然,陽光、空氣、水這些看來最不值錢的東西,一旦離開了,我們就無法生存。可有時人類在貪得無厭的物慾驅使下,不管不顧,為所欲為,濫挖瘋釆……老樹的遭遇令人悲憤。這是一篇至情至性、形式獨特、引人深思的優秀散文。讀過這篇散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有情懷有追求的作家勇敢的擔當。

真情實感,真知灼見,關鍵在一個真上!文學的真實並非歷史、現實生活的真實,它是作者體驗自我的真實。客觀存在只有在作者感覺到並認識了才有意義。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感覺、認識,所以事物才有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義。

散文集《秋色無限》是一部表達作者真實體驗的作品集,因其真實才具備了善與美的品格。(文/耿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