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導語:我們今天所說的“櫻花”,是對多種薔薇科櫻屬觀賞植物的統稱。栽培的櫻花廣佈世界各地,其中尤以日本選育的櫻花栽培品種最負盛名。野生櫻花原產於北溫帶,發源中心在東亞(主要是中國和日本),中國所擁有的野生櫻花特有種為世界最多(60餘種);此外,朝鮮半島、緬甸、不丹等地也有少量櫻花分佈。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雖然中國有這樣得天獨厚的野生櫻花資源,可當我翻開中國曆朝歷代的花木古籍細細研究,卻發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櫻花似乎只是個不太出眾的存在。相較現代賞櫻風潮的“狂熱”,櫻花在古代的“遇冷”實在是個鮮明的對比。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南京雞鳴寺路,有一條會流淌的櫻花路。這條櫻花之河蜿蜒向北,一直流淌到了南京城中的皇家園林湖泊玄武湖。古雞鳴寺的黃牆黛瓦映襯著絢爛綻放的櫻花。雞鳴寺的櫻花在3月下旬迎來盛花期,不僅吸引了海量遊客白天來訪,就連夜間賞花的人也絡繹不絕。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中國的第一部詞典《爾雅》中,已有櫻屬植物的蹤跡,只是當時的記錄並非關乎“花”,而是因果實鮮豔甜美而被器重的櫻桃,當時稱之為“楔”。這食用的櫻桃與觀賞用的櫻花乃是近親,但在過去的幾千年裡,人們對櫻屬果實的偏愛卻遠甚於花朵。從《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到《花鏡》、《花經》,各色有關植物的古籍中往往只見對櫻桃果實的描述,卻少有描述櫻花的篇章。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即使是在修訂於清朝、資料相對齊全的花木類百科全書《廣群芳譜》中,情況也並沒有好太多:關於梅花、桃花的詩詞數以千計,關於牡丹、芍藥等的品種記錄也是連篇累牘;關於櫻花的介紹卻只有寥寥數行,所收錄的詩詞也不過數十首,且主要集中在唐宋年間的幾位詩人身上:如白居易的“紅雪壓枝柯”、“櫻繁春日斜”和溫庭筠的“春深染雪輕”等。美則美矣,分量卻極輕,和一眾與花有關的詩詞名篇相比,實在不能算是膾炙人口的佳句。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若說古人不夠賞識櫻花之美,細想來也是情理之中。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自古以來便擁有太豐富的觀賞花卉資源。光是在外形、花期上與櫻花相近的,便有梅、桃、梨、李、杏、海棠等多種花卉,且大部分自秦漢起就開始有栽培品種和觀賞應用。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以桃花為例,早在商周時代人們即已注意到它“灼灼其華”的美麗並寫入《詩經》之中,其後從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唐玄宗時代御苑中的千葉碧桃,它一直在文化典故和景觀構建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兩宋以降,其品種已發展逾百,如一枝上同時開放紅白二色的“日月桃”,樹矮花繁,可作盆景的“壽星桃”,白色花瓣上具紅粉雜色斑紋的“灑金桃”等,在花色、花形、花期上都有豐富變化。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同樣在《詩經》中出現,並被稱為“佳卉”的梅花,其發展之勢也是一路大好:梅妃愛梅成痴,王冕畫梅成癖,林逋更是在西湖遍植梅花,以至留下“梅妻鶴子”之名。元朝時,原產於長江以南的梅花還被引進北京,改變了燕地自古無梅的格局,賞梅的風雅之氣也從江南傳到了本不適宜梅花生長的北方。

中國號稱世界園林之母,但古人卻不識櫻花之美,你瞭解過嗎!

結束語:比起這一眾園藝應用歷史悠久、栽培廣泛、品類繁多的花卉,櫻花確實遜色了些——中國原產的櫻屬植物雖然眾多,但將近一半野生櫻花類群都分佈於中國西南的高山深谷,西南邊陲自古被視作蠻夷之地,與中原主流漢文化缺乏交流。而在華北、華東一帶常見栽培的,也只有山櫻、櫻桃等寥寥幾種,花形花色都相對單一,加之花期短暫,並不能引起世人的格外注意。而其飄零易落的特質,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紅顏易逝,徒惹傷感,也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裡對“長久”“團圓”的追求。如此一來,櫻花被淹沒在奼紫嫣紅的群芳叢中也就成為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