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身在田文镜幕府的邬思道,如何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

(竹山解说《雍正王朝》第9期)

整部《雍正王朝》,邬思道都是如三国演义诸葛亮般“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存在。

如果说邬思道对康熙帝王心术的解读,可以从上半辈子丰富的阅历,以及在对康熙文字作品(比如邬先生对弘时、弘历授课,其中一项就是背诵康熙的文章)的研究中,准确揣摩而出。那么,他对叛军主力隐藏在法轮寺的精准定位,又是从何而来呢?

要知道,当时邬先生所处的田文镜幕府远在河南,与青海整整隔了一个陕西省(青海、甘肃近代才分为二省),中间相隔迢迢几千里,他却能如此详细得知晓叛军的藏身位置,难道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头,莫非真能神机妙算?

世上当然不存在能掐会算的神仙,只不过那些能人信息来源渠道多,更能抓住事物的重点,进而加以周密的分析决断罢了。

雍正王朝:身在田文镜幕府的邬思道,如何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

邬先生

有关青海叛军藏身法轮寺一事,小编的结论倾向于年羹尧其实从头到脚都是知道的。

罗布藏丹增、阿拉布坦组成的叛军队伍,大部分都是青海本地的游牧骑兵,作战起来有着一些主场优势。对当地游牧人群来说,清军反而是外来部队。

但若是因此就下结论说年羹尧陷入了“青海人民的汪洋大海”,在群众战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被弄成了“聋子”、“瞎子”,这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青海地处西北,境内大多为荒漠戈壁,罗布藏丹增、阿拉布坦汇合后的叛军多达十几万人,不要说在一马平川的地形上藏身,就连每天大军人马吃喝拉撒消耗的水、草、粮,后勤供应起来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别的不说,十几万人几个月来拉的大便,恐怕都堆成山了吧!还有马匹也要啃食草料,法轮寺周边的草皮,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战马,估计也被吃个精光了。

如此明显的蛛丝马迹,年羹尧难道会毫无察觉,一点味道都嗅不出来?

可见这么多人,藏是藏不住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年羹尧故意不出击攻打叛军,叛军也对年羹尧的20余万人马心存忌惮,双方虽未面对面或私下里接触,但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互不交战的默契。

雍正王朝:身在田文镜幕府的邬思道,如何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

年羹尧经略西北

年羹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年羹尧在养寇自重,拿找不到叛军主力为借口拖延时间,同时试探朝廷和雍正的底线,以便自己从容得经营西北“独立王国”。

这样的解释,也许放在割据云南的吴三桂身上能够成立,搁在年羹尧这儿,就有些扯淡了。

年羹尧此人,的确有些“给点雨水就会泛滥”的性情特点,以往就有黑吃黑私吞江夏镇八爷党小金库,上窜下跳攀附朝中权贵构建官场关系网的不良记录。

然而,此时雍正的皇位已定,年羹尧没必要再在选主子这方面另作他想。而且年羹尧的妹妹秋月,现在是雍正后宫的年妃。无论从主仆关系还是姻亲关系上推想,年羹尧与雍正都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更何况当下雍正的皇位、年羹尧的抚远大将军,都系于西北决战一身,两人的利益是牢牢锁在一块的。年羹尧就算不为雍正尽忠,也得掂量掂量一下决战对自身前途利益的轻重关系。

雍正王朝:身在田文镜幕府的邬思道,如何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

心机深重的年羹尧

那么,年羹尧又为何不抓紧立下战功,获取在雍正朝更高的政治地位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年羹尧没把握能打赢。

最先传尔丹经略西北,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后来,十四阿哥担任大将军王,给过叛军一次打击。

可从罗布藏丹增、阿拉布坦没过多久又聚齐起十几万人马的情况来看,十四阿哥的那次西北大捷,极有可能是“注水猪肉”,这份送往京城康熙跟前的捷报,很大程度上是十四阿哥为了夸大战功争夺皇位而作的一份“政治性报告”。

再从富宁安8万人马几乎被全歼的情形分析,西北叛军不仅没有被前两次决战过多得折损,而且战斗力还彪悍得吓人。8万人啊!轻而易举得就被围歼了,叛军的实力,是那么好小觑的?

因此,没有决胜的把握,年羹尧是断然不会主动出击决战的。不仅不会出击,而且年羹尧连叛军位置都假装打探不到。

年羹尧这样做给朝廷看、做给雍正看,一来是为了等待必胜的战机。二来嘛,就是为了避免与叛军形成明面上的对峙局势,因为那样朝廷很有可能会指手画脚,逼着他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与叛军决战。

要知道,传尔丹之所以轻敌冒进,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兵部屡屡发令去催促决战,最终导致战败。此次雍正也曾一度顶不住军饷和粮食的消耗压力,提出过更改年羹尧的作战方案,要不是带过兵、知晓兵事的十三爷当场阻止,恐怕雍正又是胡乱指挥一通。

雍正王朝:身在田文镜幕府的邬思道,如何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

全军覆没的富宁安

再来换个角度看看叛军方面,尽管人马尚算完整,但在物资供应上,估计是够悬的。

青海本来就不是产粮大省,自给自足且很困难,更别说这么多年游牧壮丁与清军对峙拉锯不断,正常的游牧、农耕秩序均被打乱。

几年来,叛军虽未被打败重创,可他们也未能全线突破清军的防线,袭扰到陕西、四川等内地省份。游牧民族不靠抢掠农耕民族的物资,拿什么来将战争继续下去?

所以,小编下结论,叛军除了杀了几个清军以外,基本没能抢到什么有用的物资。多年的战争消耗,叛军已经难以从青海本地获取足够的供应。这点从后来叛军抢鄂尔泰大营军粮可见一二,他们紧缺的就是粮食。

年羹尧很精明,知道不能把叛军逼得太急,因此没有断绝内地到青海的粮道。他心里很清楚,叛军要是饿极了,定然会铤而走险来攻打清军,而自己当下又不一定能全胜对手。

叛军也不傻,既然你年大将军给我们一条活路,我们也犯不着豁出命去跟你死拼。

由此,“互不侵犯”的默契就这样达成了!

雍正王朝:身在田文镜幕府的邬思道,如何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

全国地图(青海地形)

有了上文充足的铺垫,小编最后来剖析一下邬思道的情报来源。据小编估计,邬思道极有可能就是从内地通往青海法轮寺的走私粮道上,顺藤摸瓜获知的叛军主力藏身之地。

展开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得发现,青海甘肃周边,除了东边陕西和南边四川两个方向,是粮食丰产的千里沃野、天府之国外,其余新疆、西藏地区都难以支撑持久的战争物资消耗。

东北方向的草原地区,是不能轻易去碰的,漠北、漠南的蒙古部落早就防着叛军要去抢地盘,一旦攻击就等于把他们推到了清朝一边。

如此看来,叛军的粮食供应,唯一的来源就是来自于陕西、河南等内地省份的走私买卖(四川已经被岳钟琪松潘一线的部队阻断)。这也为邬思道探究叛军的法隆寺巢穴提供了线索。

现在,剩下的就是逼着年羹尧出兵了。

雍正王朝:身在田文镜幕府的邬思道,如何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

邬思道

邬思道之所以向田文镜主动请缨押解粮草去西北军营,原因就在于他估计到了年羹尧心里的盘算。而要说动“装糊涂”的年羹尧决战,自己是要非去一趟不可的。

邬先生说服年羹尧的一番话,也是相当得有套路。

他先是陈述了一大堆朝廷、雍正的困境,暗示年羹尧你该出兵了,否则雍正皇位坐不稳,还有你抚远大将军什么事。放在最后点出法轮寺,也是点到为止得戳穿年羹尧的小心思,让他不得不迅速起兵攻打叛军。

聪明人之间说话,都是表面一团和气、心底波涛汹涌的。年羹尧见自己再也伪装不下去了,只能孤注一掷与叛军决战。要不然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年羹尧干嘛连个战前侦查都不作,就直接派兵攻打了。

显然,他事先对法轮寺的叛军情况是相当了解的。

邬先生的“威逼”,他不得不就范,否则只有杀邬先生灭口一条路了。可这个老头背后还牵着田文镜、李卫,甚至连雍正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过来呢,自己还真不好下手。

邬思道主动押粮前,对田文镜说的那句话:

“放心,年羹尧杀不了我”

现在大家明白过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