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利与弊,多少人因为它而终身穷困潦倒

要想国家统治长治久安,必需要各种人才,行政人才,财政人才,司法人才,军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呢?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也一直在发展,在完善,最早的选官制度要数举荐制,有自我推荐的,比如以前的毛遂自荐,也有通过别人举荐的,被举荐之人,在官方来说要么是通过孝廉,要么通过道德,要么通过自己的影响力。

科举制的利与弊,多少人因为它而终身穷困潦倒

其实具体分析就可以知道,举荐之人与被举荐之人通常关系都匪浅,这也就造成了任用唯亲而不是任用唯贤的局面,继而国家权力机关通常被世家大族所掌握,这种制度在选官上用了很久,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局面对国家是不利的,有些有才之人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有机会的人又没有才,到隋朝时,这个制度发生了改变,新的选官方式出现了,这就是影响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为官员的来源做了相当大的调整,有些没有背景的人通过科举也可能走向为官之道,科举制的优势较之以前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科举制的利与弊,多少人因为它而终身穷困潦倒

它给了众人希望,有通过自己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可能,在以前,要想从政,不可选择的家世背景才是真正的通行证。客观上也缓和了阶级矛盾,皇族里的压力也相对减小,为什么?在科举以前,掌握朝廷大权的通常是贵族,这些贵族差不多是和皇族平起平坐的,皇族只是他们这一群贵族里面混得好点的,没有质的差别,有了科举之后,朝廷大权基本上就是归于皇族,那些以前的贵族再也没有优势和皇族看齐,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官僚,这些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僚,他们对皇帝是感恩戴德的,是皇帝给了他们荣华富贵,中央集权程度就更高

科举制的利与弊,多少人因为它而终身穷困潦倒

这些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员,通常通晓各种文化典籍,自身水平相对来说也较高,这也就更能处理好各种事情或纠纷,行政效率自然就更高,这些在隋唐时期都是完全属实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在唐初一个时期,全国的官员只有一万多个,当时的人口数量差不多五千万,行政效率不高是很难有效统治的,事实告诉我们,唐初国家还是很强盛的。

科举制的利与弊,多少人因为它而终身穷困潦倒

科举制也有它的局限性,商人没有考试资格,这也就会埋没一部分商界精英,最为出名的李白就是商人之子,他也就没有科举的资格,要不然才华横溢的他又怎能会不金榜题名,而且科举只重文科,不重视理科,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比较缓慢。

科举制的利与弊,多少人因为它而终身穷困潦倒

自从宋朝的程朱理学占据社会思想主要地位的时候,科举就更加局限了,考试不外乎就是四书五经,这也就压制了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人的思想比较腐朽,没有创新意识,同时科举也成了皇帝奴役人思想的工具,三纲五常的危害是很大的,也造成了很多悲剧。尤其明清以来,科举更是束缚人的思想,八股取士更是把人的视野减小了,也就造成明清以来,政治制度与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以致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

科举制的利与弊,多少人因为它而终身穷困潦倒

当然这也不全是科举的错,明清以来的落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各方面的原因都有,科举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凡事都是双刃剑,科举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