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妈妈反思: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方莉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妈妈,她的三个孩子都先后成功考入哈佛大学——大女儿已经从哈佛毕业,小儿子正在哈佛读大二,还是2016美国总统奖获得者。

方莉的孩子并不是天赋异禀的超级儿童,甚至三个孩子中还有一个曾拉在了“慢班”,但最终,都进入了哈佛大学。

哈佛妈妈反思: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把三个孩子送入哈佛的妈妈方莉

说起学校的教育,她认为【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所有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

“要好好听老师的话!”

“功课做好了没?”

“明天还要上课,早点上床休息吧!”

但是从结果上看,某些不按学校培养规划出来的孩子最后反而获得了成功。

我们不禁要问:

“学校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学校的教育完全跟不上现实的改变,学校就是用这套落后的价值体系,培养出了一批批对21世纪最不适用的学生。

哈佛妈妈反思: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在学校,孩子们背诵乘法口诀、学写汉字、背诵作文,都是偏重记忆的教育,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思考。

但这种教育只能训练出记忆型、吸收型的头脑,却扼杀了自由思考的头脑、构思新创意的头脑。

家长用父母的权威对孩子说要听老师的话,其实形同帮凶。

甚至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后,家长还对孩子说:

“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

老员工一开口也是:

“在咱们公司要如何如何……”

当遇到问题时,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能力。

然而,孩子在形成自我判断的重要时期,大脑却被“标准答案”控制着,因此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

当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会发现,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不一定就是以后成就最大的。反而班里某些最会想办法的“活宝”却出人意料地混得还不错。

这就是思考力带来的差距。

区分“技术”和“能力”

我一般把针对某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称为“技术”,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甚至只掌握某项技能的程序员也属于这一类。

哈佛妈妈反思: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能力”不同于技术。

它是一种思考方式,是洞悉本质和可以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逻辑。

大家发现二者有什么不同了吗?

技术”是可以被复制的,当别人也掌握了这项技能,你就不再不可或缺。

“能力”则不能被复制,它存在于你的头脑中。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

你可以运用它去解决任何问题,掌握任何一门技能,快速熟悉一个陌生的领域。

我在硕士期间撰写论文的时候,导师一直主张:

“观摩论文的时候记住,结论不重要,导出结论的那套方法、思考方式才是你们最该掌握的。”

“你可以用这套方法去解决无数的问题,还怕没有研究成果吗?”

老师的这番话和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观点不谋而合。

哈佛妈妈反思: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30岁转行进入咨询领域,却在短短两年内超越所有前辈,成为行业翘楚,出版畅销书、开展世界巡回演讲。

他说:

“很多人认为我是天才,我不是。”

“我之前从事设计原子炉的工作,跟咨询毫不相关。”

“但我发现经营分析和科学研究是同一种逻辑思维。”

“我就是以这种逻辑思维为基础,完成了大量经营分析案例。”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曾无数次思考: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如何提高思考力?

经过思考,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1. 画图法

在以往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让孩子掌握知识就足够了。

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直接解决问题。

【知识】就像一块块零散的积木,家长和老师只给孩子积木,却不教孩子怎么拼是不行的。

相反,教会孩子拼积木的方法,他就能运用创造力拼出无数种可能。

哈佛妈妈反思: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画图法】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效果非常棒!

比如说把“鱼”作为切入点:

孩子指着水塘里的鱼说:

晨晨:“妈妈,鱼、鱼……”

妈妈:“除了鱼,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生活在水里呀?”

晨晨:“还有虾、螃蟹、章鱼。”

妈妈:“螃蟹是不是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岸上?”

晨晨:“是!”

妈妈:“这叫两栖动物。”

晨晨:“还有青蛙、鳄鱼!”

妈妈:“对!”

……

如果一直这样问下去,就会呈现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树形图。里面包括陆生动物、水生动物、会飞的、不会飞的、有翅膀的、没有翅膀的……等。

回到家后,我还会和孩子在白纸上把这个树形图画出来

这一过程不仅将知识可视化,还将白天所学的整理成一个系统,帮助孩子理清思路,使知识不再零散。

最重要的是,孩子掌握了搭建这个方法后,如果能够自觉运用于往后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将大有裨益,事半功倍!

为什么一定是树形图呢?

因为树形图结构符合人脑认知的路径,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思维导图”。

哈佛妈妈反思:学校是破坏人脑的“凶器”

2、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总是特别深,生怕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一点伤害,习惯了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替孩子设计人生规划。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家长的过度关注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深入思考或主动思考。

大脑懒惰的人在21世纪没有生存的空间。

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

不妨这样和孩子沟通。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想?”

“如果让你来组织这次活动,你会怎样安排?”

总之,只要家长充分地信任孩子,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设计、去安排,孩子慢慢地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


我家晨晨现在读一年级。我就算再忙,也会一周抽出两三个晚上陪他一块读书,我有我的办法让他爱上读书。想了解的宝爸宝妈们可以打开我的主页参考这两篇文章:

《日本专家:对付不爱写作业的孩子,这招百试百灵》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家长必读,让孩子受益终生)》


我是呦呦,一个90后妈咪,教育学硕士。希望把自己所学和带娃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有关教育的问题都可以与我讨论,我会挑选一些问题,提供我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