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徐曉蘭:人工智能2.0為智能製造賦能

两会专访|徐晓兰:人工智能2.0为智能制造赋能

“未來5~10年我們的社會形態將發展成為工業社會的後時代、信息社會的中時代和人工智能的前時代並存的三棲類形態,人工智能在這三種社會形態並存的情況下將發揮賦能作用。”今年兩會的科技和產業類話題中,人工智能成為重點討論的話題。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徐曉蘭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人工智能和《中國製造2025》息息相關

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已逾60年,現在演進到人工智能2.0階段,全球科技界都在高度關注。各國搶抓時機,加大發展力度。

徐曉蘭表示:“智能社會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高級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以智能製造等產業為依託的智能經濟、以智能生活為標誌的民生形態、以智能治理為方式的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構建了智能社會全景圖。智能將成為與土地、勞動、資本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生產要素,人工智能的戰略性、主導性、基礎性地位將日益顯著。我國應抓住新舊動能轉化的歷史機遇!”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和網絡大國。“人工智能和實現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息息相關。智能製造最核心的是智能技術在製造業的應用和推廣,我國製造業轉型需要依靠兩個IT技術來實現:智能技術和工業技術。”徐曉蘭說。

徐曉蘭指出,人工智能技術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機器學習等新技術組合並進式快速發展而日益蓬勃壯大,其呈現出跨媒體、群體性、自主化、人機融合的新特徵,是擬人、類人甚至超人智能的智能設備及系統。我國一些企業已經在搜索引擎、圖像識別、語音交互、智能控制等領域率先推出了一批創新成果。一些研究機構在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感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今年,徐曉蘭帶來的提案是關於重視和發展人工智能。她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她的提案其實並不是針對人工智能本身,而是針對技術如何促進我國智能製造新舊動能的轉換,如何及早研究和部署未來智能社會的到來給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和治理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人工智能技術在工廠應用稍落後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各類應用層出不窮。“我國在某些領域例如語音交互、搜索引擎、圖像識別、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處於世界領先;有些方面還相對落後,例如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機器學習等。”徐曉蘭說。

徐曉蘭舉例道:“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百度的機器學習、阿里巴巴的人臉識別、新松的工業和服務機器人等方面做得很好,這些都是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代表。還有探月計劃上我國的智能車、深海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

但是,“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助力智能製造規劃的實施是我們要好好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徐曉蘭指出。

應培養用戶使用自家貨的骨氣

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產學研用同時發揮作用,更需要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雙機制作用。徐曉蘭表示,現在我們一些核心技術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但用起來如何讓產品更加穩定和可持續性的問題還沒解決。這也就是關係到推動產業化推廣和產業鏈佈局的關鍵問題。

“我們通過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逐步在解決被卡脖子的短板技術問題,現在到了如何從有到用的關鍵環節。”徐曉蘭坦言。

徐曉蘭舉例,目前我國已經研發出了自主的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及應用平臺等,但是把這些獨而美的技術集成應用的時候,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適配問題,結果大家就不想用、不敢用了。“對使用國產貨的環境、氛圍和骨氣還沒培養出來。”她說。

但是,徐曉蘭也指出,對於技術和產業發展來說,應創造機制和挖掘動力推動終端企業敢於用我們的自家貨。“只有用了之後,才能不斷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用、從用到好的四個階段。”她說。

两会专访|徐晓兰:人工智能2.0为智能制造赋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