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

《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1996年时的全家福。从左到右为小女儿李军、屠呦呦、李廷钊、大女儿李敏

《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

幼年屠呦呦和母亲姚仲千在一起。这是现在能找到的屠呦呦的最早照片《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

童年时的屠呦呦《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

少年时的屠呦呦《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

1962年参加“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时的屠呦呦《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

照片背后的赠语

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1933年,屠呦呦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道:“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时年屠呦呦14岁。

长江日报全媒体北京电(驻京记者柯立)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间,屠呦呦在瑞典参加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典礼并作演讲。经屠呦呦授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当日正式面市,本报记者从人民出版社获悉该书部分精彩内容。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说: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关于她生活、成长、爱情细节的小故事,立体展示内地首位自然科学类诺奖获得者。

全书采访了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通过他们的讲述以及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其中幼年照片首次公布,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全书分“呦呦初鸣”、“向医而行”、“矢志寻蒿”、“中国神药”、“享誉世界”6个部分,清晰披露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坚守科研寂寞、“久久寻蒿”、终于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以及屠呦呦斩获诺奖给当代人乃至后人所带来的深刻启示。

由于中药界秉承“一生一师”制,屠呦呦至今只有唯一的博士生——王满元,他受其嘱托参与了整本书的编写过程。据王博士介绍,屠教授一辈子低调,但出传记,是一件高调的事。王博士说,他从2002年就一直跟随屠老师做研究,屠老师有那个时代人特有的气质,社会责任感比较重。既然她从幕后走到台前,那她就会承担起这个角色,公众有了解她的想法,她就会满足大家,但对于她来说,也许出一本传记更合适,于是同意了出传记的构想。

他笑着说:屠老师得奖让公众认识了“呦呦”两字,让“疟疾”不再被写成“虐疾”,让大家记住了“青蒿素”不是“青篙素”,那这本传记,所具有的普教意义将更大。

没得诺奖前,屠老师是专业领域里的名人,得了诺奖后,屠老师便成了公众眼中的名人,公众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屠呦呦,于是就有了出这么一本书的构想。

据悉,《屠呦呦传》全国首发式将于今日在宁波举行。

内容摘录>>>

在外工作三年才见面

女儿曾不认妈妈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黎明,出生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家院落里,她是这家继3个儿子后终日所盼的“千金”。父亲给她取名“呦呦”,即取自《诗经》中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她就读的中学走出15位院士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在历经战乱洗礼的屠家,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这家以“忠信笃敬”为校训的中学,有着令人啧啧称奇的院士校友群体。迄今为止,这里已走出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四中、汇文中学颇为相似。

1951年夏,她给自己报了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并如愿以偿。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屠呦呦说:“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我少年时对医学心向往之。而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与中学同学缔结美满姻缘

屠呦呦在效实中学学习期间,与比她小一岁的李廷钊是同班同学。当时在班中交流甚少的二人,未曾想到,多年之后会成为夫妻。

因为是老乡,屠呦呦与李廷钊在北京工作的姐姐经常会面,经过姐姐当红娘,两人1963年喜结良缘。有朋友戏称,两人的结合是传统(中药)与现代(钢铁)的融合。

他们大学同学王慕邹的妻子,与屠呦呦熟识,她说:婚后屠呦呦不擅长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屠呦呦与一般女孩子的兴趣不一样,她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屠呦呦曾回忆往事:“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当时她被派到海南岛,丈夫因为曾经留苏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小女儿一直放在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三四年才能有一次母女聚会,以至于两个女儿都曾经不认妈妈。

《屠呦呦传》披露其中学故事 少时染病治愈 她立志走上医学路同事眼里她是执拗的呦呦

书中专门有一个小节写同事眼里“执拗的呦呦”。在老领导、原中药研究所所长姜廷良眼里:屠呦呦从不讳言自己如何利用青蒿素的独特立场。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她都努力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执拗的性格始终伴随着她,从未改变。

1975年,在进一步部署青蒿素研究“大会战”成都会议上,她就曾因执拗而受到批评。据黎润红整理的《“523任务”大事记(1964至1981年)》记载,成都会议上,各研究单位汇报交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特别表扬了广东中医学院中医中药研究组八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疟区农村,积累了救治脑型疟疾的经验;同时批评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偏重于实验室研究,关起门来搞提高。当时许多人响应号召,兴致勃勃地将青蒿素广泛投入临床试验,但作为发现者的屠呦呦,却坚持要在实验室里搞清楚青蒿素的结构,在明确结构后再确定是否应大面积投入临床应用。她认为这才是对病患负责、遵循医学基本规律的态度。

整理/记者 柯立 图片来源人民出版社《屠呦呦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