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后,一首歌点燃全国抗日烽火,毛泽东称其抵得上两个师

1931年9月18日,这是一个中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这天晚上10点,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南满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其明目张胆的对我国东北侵略行径,史称九一八事变。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后,一首歌点燃全国抗日烽火,毛泽东称其抵得上两个师

事变前夕,中国东北军驻三省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共计约20万人。日军在东北正规军约1.5万人,加上各种非正规力量,总兵力约2.7万人。

在兵力对比中国占完全优势的情况下,张学良却为一己之私,一再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下令不得放一枪一炮。

九一八后,一首歌点燃全国抗日烽火,毛泽东称其抵得上两个师

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3000万东北同胞沦为无处安身的亡国奴。

此时,一首歌曲在流亡关内的东北官兵及民众中传唱开来,并且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它唱出了几千万东北父老流亡他乡的悲惨心声,更唱出了中华大地一触即发的抗战决心。它就是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九一八后,一首歌点燃全国抗日烽火,毛泽东称其抵得上两个师

张寒晖(1902-1946),字含晖,今河北定州人,从小酷爱音乐,于1925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九一八后,一首歌点燃全国抗日烽火,毛泽东称其抵得上两个师

1935年,张寒晖奉命前往西安宣传抗日。此时的西安街头,随处可见思乡心切而又无可奈何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东北流亡者,一幕又一幕的悲惨情景触动他的心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感人肺腑的《松花江上》就此诞生。

九一八后,一首歌点燃全国抗日烽火,毛泽东称其抵得上两个师

《松花江上》曲调中包含定州传统歌曲“哭坟”的因素,音调似热泪哭泣,使人悲愤交加,歌词叙述着东北父老的真实遭遇,真切感人;尾声处于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这样一首悲怨壮烈歌曲深深地打动了数十万东北军民,闻着泣不成声,不就便传遍西安,并迅速传唱至祖国的大江南北。

九一八后,一首歌点燃全国抗日烽火,毛泽东称其抵得上两个师

毛泽东曾评价《松花江上》,“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其在日寇大举侵略之际,道出了东北父老乃至中华民族的悲愤之情,呼唤着我们的民族之魂,点燃了抗日烽火。

更多世界历史文化,敬请关注:社稷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