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如何發動“陳橋兵變”

唐朝滅亡後,取而代之的是群雄割據、朝代頻繁變更的五代十國,中國也進人了歷史上著名的大動亂時期。這一時期,中原大地戰亂頻發,民不聊生。就在這時,趙匡胤兵不血刃地登上帝位,建立宋朝,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使宋朝的經濟和文化達到我國曆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趙匡胤如何發動“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趙匡胤之所以這麼容易地取得天下,跟他的精心策劃有關。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表面上趙匡胤是被動地“黃袍加身”,但種種跡象表明,其實這是趙匡胤步步為營、精心策劃的一場兵變。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周恭帝即位,年僅7歲。朝中大權落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手中。次年元旦,傳來北漢聯合大遼南下攻打後周的消息,慌亂之中,後周符太后與宰相範質決定派趙匡胤出征迎戰。

趙匡胤如何發動“陳橋兵變”

趙匡胤率大軍出發三日之後,到達陳橋驛,並在此駐軍休息。當晚趙匡胤醉酒而臥,而有擁立之意的將士卻環立待旦。次日黎明,四周叫嘯吶喊,聲震原野,士兵們高呼:“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部下高德懷把一件皇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在勉為其難之中提出了同意當皇帝的幾個條件:回開封后,對符太后和恭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誅族。得到將士們的答覆之後,趙匡胤班師回朝。回到開封后,趙匡胤得到守備京城的禁軍首領石信、王審琦的幫助,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了後周帝位,建立大宋。

從史書記載來看,趙匡胤在整個陳橋兵變事件之中,一直處於被動的位置,似乎是情非得已才坐上的皇帝寶座。但是,經過後人仔細研究發現,陳橋兵變其實是一場由趙氏家族預謀已久的篡權事件。

趙匡胤如何發動“陳橋兵變”

第一,在後周得知遼國與北漢聯軍南下攻打後周之時,滿朝文武無不慌亂。宰相範質請趙匡胤出征時,趙匡胤卻以兵少將寡為藉口推脫,最後範質只得把朝廷最高兵權交趙匡胤,所以,陳橋兵變時趙匡胤手中幾乎掌握了後周全國兵馬。

第二,據《涑水紀聞》等書記載:“及將北征,京師喧言,出師之日,將策點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遠避於外州,獨宮中未之知也。”由此可知,陳橋兵變不會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有預謀的。趙匡胤大軍離開後不久,後周京城謠言四起,說趙匡胤才是真命天子。謠言的力量不可小覷。在後周世宗在位之時,趙匡胤就曾利用謠言,使附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這次故技重施,使得後周朝廷文武百官慌作一團。這也是趙匡胤的傑作,為的就是製造朝廷的慌亂,同時也使自己在軍隊之中更有聲望。

第三,古詩有云:“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古代私藏皇袍是死罪,如果不是預先準備好,軍中不可能臨時有黃袍。趙匡胤被“黃袍加身”,肯定有人事先準備好了黃袍,由此可見,“陳橋兵變”並不是將士們臨時起意的衝動之舉。

第四,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就馬上班師回朝,可是他此次出征的目的是迎戰漢遼聯軍,怎會如此輕易就回朝呢?史書中既沒有記載關於遼兵入侵的任何結果,又沒有記載北宋出征的任何情況,這一場所謂的戰爭也奇蹟般地消失在史冊裡。由此可以認定,漢遼入侵的軍情有可能是為了配合趙匡胤兵變自立而謊報的。

第五,《宋史•杜太后傳》記載,杜太后得知其子黃袍加身後,沒有因為這欺君罔上、誅滅九族的大罪而感到驚慌,反而還說:“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司馬光《涑水紀聞》也記載,杜太后說:“吾兒生平奇異,人皆言當極貴,又何憂也。”這個“大志”,應該就是做皇帝。

第六,以當時的歷史條件分析,後周皇帝年幼無知,根本沒有能力帶領部下一統江山。對於將士們來說,就算拼死拼活立了大功也無人知曉。他們迫切需要推出一個有威望的人,趙匡胤顯然具備了這些條件:他是軍人,能夠體驗將士們的勞苦;他有威望,能夠使人信服;他掌握著禁軍的領導權,手裡有軍隊。

所以,陳橋兵變的發生並不是偶然,它既是趙匡胤故意為之,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