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塔臘氏是大清王朝唯一的“包衣皇后”?早死竟是因為受寵生得多

清仁宗嘉慶帝的原配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網文裡經常說她是清朝唯一的“包衣皇后”,那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了解一下“包衣”和孝淑睿皇后。

所謂“包衣”,是滿洲八旗組織內部一種特殊的人身領屬制度,通俗地說,包衣就是八旗滿洲貴族的家奴,其中上三旗(由皇帝親領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管轄,主要服侍皇室;而下五旗的包衣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們。

喜塔臘氏是大清王朝唯一的“包衣皇后”?早死竟是因為受寵生得多

因為這種特殊的人身附屬關係,所以清朝出現了這種歷代罕見的現象。內務府包衣作為皇帝私奴,他們往往得到帝王重用,不僅負責著皇家的各種事務,而且經常被提拔到政權中的顯要位置,地位非常顯貴;他們的姐妹女兒也可以被選配給皇室宗親為侍妾,清朝具有皇后身份的後宮中也不乏包衣出身的女子,比如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就是出身正黃旗包衣。然而,他們雖然是帝王近幸、掌握著權勢和財富,但身份卻仍然屬於貴族僕人階層。

不過,這種僕從身份也不是永遠不會變化的,因為清朝皇帝對寵幸的人有一種特殊的恩寵待遇,即所謂的“抬旗”,經過皇帝的特旨,受到褒獎的人和其家族可以在八旗內部提升自己的地位。比如乾隆帝寵愛的貴妃高氏,她的家族原來是內務府鑲黃旗包衣,由於貴妃得寵於乾隆帝,她的家族被抬至鑲黃旗滿洲,從而獲得了需要數代人努力都未必能換來的榮耀。

喜塔臘氏是大清王朝唯一的“包衣皇后”?早死竟是因為受寵生得多

包衣雖然和皇室的關係很親近,包衣出身的女子也不乏有榮耀後宮甚至誕下未來皇帝者,但清朝皇帝一般在選取皇后或為宗室挑選正妃時,基本上是不會選擇包衣出身的女子,畢竟主奴有別,包衣女子也沒入選八旗選秀的資格。

具體到嘉慶帝孝淑睿皇后,可以肯定地說,喜塔臘氏不是包衣出身,而是出自滿洲正白旗滿洲。她的祖上雖然曾經是包衣身份,但由於其叔祖來保是乾隆重臣,而且備受乾隆皇帝寵信,其家族已於乾隆六年奉旨由正白旗內務府抬旗入正白旗滿洲,孝淑皇后的祖父來安也跟著沾光,成為了上三旗滿洲人。討論孝淑皇后的出身應該從她選秀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孝淑皇后生於乾隆二十五年,此時家族已經抬旗二十年了,可以說她生下來就是上三旗滿洲人。

孝淑皇后能被乾隆看中,欽點其為皇十五子嫡福晉,被秘密選為大清未來的皇后(十五阿哥此時已秘密立儲),應該也和乾隆對她叔祖來保的良好印象有關。來保人品高尚,敢於違抗乾隆的旨意,這在乾隆朝大臣中是不多見的。尤其是他出身包衣,身為家奴敢於在乾隆這樣的皇帝面前堅持自己的意見,確實難能可貴。乾隆皇帝在四十四年御製《懷舊詩》,來保與鄂爾泰、張廷玉、傅恆、劉統勳並列為五閣臣,被排在了第四位。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顧命大臣,傅恆是外戚和重臣,劉統勳是乾隆朝唯一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來保能跟他們幾位並列,說明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之高。這樣一個耿直忠正的大臣,乾隆挑選他家族裡的女兒為未來皇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喜塔臘氏是大清王朝唯一的“包衣皇后”?早死竟是因為受寵生得多

孝淑睿皇后在乾隆三十九年被選為皇十五子福晉,她和十五阿哥成婚後,夫妻感情非常融洽,兩人生育了二女一子,子即清宣宗道光帝綿寧。根據朝鮮史料記載,孝淑皇后平時脾氣性格暴躁、容易動怒,反而是性格寬厚的十五阿哥經常為她周全。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公佈了十五阿哥為皇太子,並將帝位禪讓給了他,改元嘉慶,喜塔臘氏也夫貴妻榮成為了皇后。由於太上皇乾隆仍然大權在握,嘉慶帝為了表示對父親的尊重,自己和皇后的諸多典禮都舉辦得非常簡省。

根據清宮醫療檔案,孝淑睿皇后生育前身體非常健康,但自從乾隆四十五年她生產開始,受到產育影響,她的身體逐漸變差,氣血兩虧、月信失調。而在乾隆五十年時,孝淑皇后還小產了一次,這次小產失血過多,對她的健康影響極大,她的體質日漸衰弱、自此後再無懷孕記錄。

喜塔臘氏是大清王朝唯一的“包衣皇后”?早死竟是因為受寵生得多

數次生產和小產顯然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了孝淑皇后的健康,嘉慶二年,剛剛成為皇后不久的喜塔臘氏就不治而亡,年僅三十八歲。她去世後,由於太上皇在位,喪儀也被削減了很多,嘉慶帝對此一直內心愧疚。他在御製詩中也提到了,“順禮節哀非負伊”。“順禮節哀”其實是“不得備禮”,但並非是負心於髮妻,這句飽含著嘉慶濃濃的愧疚之情。

喜塔臘氏是大清王朝唯一的“包衣皇后”?早死竟是因為受寵生得多

嘉慶帝親政後,立刻給孝淑皇后孃家兄弟加恩升官,雖然嘉慶深知孝淑皇后兄弟們的品行不高,也並不倚重他們,但由於眷念孝淑皇后,還是儘可能的照顧他們了。嘉慶帝一生給孝淑皇后寫了幾十首悼亡詩,可謂情真意切。嘉慶曾經送給孝淑皇后一個白玉鴛鴦,皇后病逝後,嘉慶將其放在案頭,時時睹物思人,並於嘉慶二年至四年作了五首《玉鴛鴦》詩,茲錄其一:

詠玉鴛鴦

白玉琢成器,宛爾雙鴛鴦。依並幾歲月,和樂絕參商。溫潤復縝密,無瑕工擇良。燕婉比夫婦,覩物增感傷。人而不如鳥,中道嗟分張。此別難再見,索莫歌求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