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拉回要跳樓的孩子:缺少這個能力,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

果孩子沉迷於網吧遊戲,連學校都不去了,你會怎麼辦?

一個13歲的男孩,逃學上網,孩子母親知道後衝進網吧,二話不說,掄起錘子就開始砸電腦,一怒之下,還咬傷了前來協調的民警。

最終,孩子母親被刑拘,網吧因接納未成年人被罰款9000元。

有人說,網吧活該,誰讓你接收未成年人上網的,砸的就是你;

有人說,等你有了孩子就能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了,沒砸網管都算是手下留情了;

還有人說,不打兒子砸網吧?這種智商,基本上告別教育了......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這場鬧劇裡,當媽的失控耍潑,當兒子的反抗叛逆,網吧違法經營,三者全都趕一塊兒了。

也許在這位母親看來,網吧是讓自己孩子逃學的罪魁禍首,只要把網吧砸了,孩子就能學好了!

可這樣真的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嗎?孩子可以換個網吧上網,難道我們還要砸掉所有網吧嗎?

面對「凡事總與自己對著幹、拒絕溝通、不斷挑戰規則和底線」的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化干戈為玉帛」呢?


一句話拉回要跳樓的孩子:缺少這個能力,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


或許我們可以在下面這個新聞裡找到答案。


一句話拉回要跳樓的孩子:缺少這個能力,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


10月20日,一個男孩與父母發生分歧後,站在33層高樓上欲輕生,嘴裡反覆重複著一句話,「不想讀書」

父母和老師在一旁瘋狂勸說,可孩子一直在發抖,絲毫沒有改變想法的意思。

直到消防員劉浩出現,他的一句話讓男孩的情緒逐漸穩定了下來。他說了一句什麼話呢?

「不讀書,咱不讀書,沒事。」


一句話拉回要跳樓的孩子:缺少這個能力,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


就是這一句話,讓男孩意識到自己被看見、被理解;也就是這句話,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拯救了一個家庭。

為什麼這看似簡單平凡的一句話,卻有這般「魔力」呢?

因為這位消防員做到了和孩子共情

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能進入對方的精神境界,把自己置於對方的位置,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感受到對方的心理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通俗一點,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共情,是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金鑰匙。

正如德國著名心理醫生斯蒂芬妮·斯蒂爾所說:「父母有沒有共情能力,是孩子接受積極影響,或者消極影響的關鍵。」

在央視紀錄片《鏡子》裡,張釗,一個18歲男孩,因為輟學早戀,被視為「問題孩子」送去了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改造。

張釗曾多次用自殺跳樓威脅父母,但只得到一句冷冰冰的回答:「你有膽就跳。」

「他們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一句話拉回要跳樓的孩子:缺少這個能力,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


當老師問張釗父母怎麼看張釗想要跳樓的問題時,他們說:

「我不相信,我感覺他沒這個膽,他找到我倆的弱點了,我們怕什麼他就說什麼而已。」

當張釗嘗試向父母傾訴壓力時,得到的回應是:

「學校幾千人都受得了,為啥就你受不了!」

當老師對張釗父母說,其實張釗還想上學,想好好讀書,考大學時。張釗父母直接笑了出來,反駁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