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禪宗重鎮

一直認為,一個地方,只有親自去過了,才能真有了解;知道一個地方,甚至查過很多資料,都不算真知道。譬如宜春,此前有一位同學是這裡的人,但這隻叫我對這個地方有所知曉而已。最深刻的印象,反而是那個拙劣的文案:“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從歷史中,我知道有個袁州,但沒來這裡,竟然不知道袁州就是宜春。到了這裡,又有袁州區,又有袁州各種地名,才意識到,李覯所說的袁州,就是這裡了。

李覯撰《袁州學記》

李覯是北宋文人,一生經歷頗為坎坷,晚年有一段時間在其家鄉今資溪縣創立盱江書院,門下有上千人。他與時任袁州知州的祖無擇交遊,祖無擇建州學時,李覯寫記,入選《古文觀止》,也是宜春重要史料。其記曰:

“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或連數城,亡誦絃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北隅。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瓦壁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並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覯諗於眾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後,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於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群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教道之結人心如此。今代逢聖君,爾曹得賢官,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誕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

狀元洲

狀元洲是明月河中一個沙洲,江西第一個科舉狀元盧肇曾在此苦讀,後人為紀念他,改此洲名為狀元洲,歷來都有建設,今天則闢為公園。

宜春,禅宗重镇

盧狀元的應試詩

宜春,禅宗重镇

狀元洲上狀元閣

中狀元不僅要靠文才,更要靠運氣,絕對是祖墳冒青煙的事。江西曆代總共才有2個狀元,後一個還是因為原本狀元出了事落選才得了狀元。

宜春,禅宗重镇

狀元及第群雕

這組雕像,倒是叫我想起大話西遊裡那一幕場景,狀元摟著兩位夫人說:“多謝娘子磨豆腐!”每個狀元及其他中舉者的背後,都有整個家庭的辛苦努力做支撐。

宜春禪宗:“一花開五葉”,三葉在宜春

來到宜春,還複習了一下禪宗史。

宜春是個禪宗聖地。禪宗在六祖慧能之後,“一花開五葉”,有三葉在宜春。禪宗又有五家七宗之說,五家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七宗。

宜春,禅宗重镇

禪宗傳承圖

馬祖道一,禪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俗姓馬,又稱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漢州什方縣(今四川什邡馬祖鎮)人,諡號大寂禪師。圓寂後葬於宜春靖安寶峰寺。

馬祖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了看經坐禪的傳統,促使禪僧普遍革新禪的觀念。

馬祖道一禪師門下極盛,有“八十八位善知識”之稱,法嗣139人,以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南泉普願最為聞名,號稱洪州門下三大士。其中百丈懷海門下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

宜春,禅宗重镇

馬祖道一,寶峰寺

百丈懷海禪師(約公元720~814年),唐代禪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長樂人,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宜春市奉新縣),故世稱“百丈禪師”。

唐中葉後,由於舊教規和戒律與禪宗發展存在尖銳矛盾,於是懷海便大膽進行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為禪宗發展掃清障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是續慧能大師後又一佛門大德。

宜春,禅宗重镇

百丈懷海

溈仰宗是馬祖道一、百丈懷海之後五家七宗中的第一宗。溈山靈佑、仰山慧寂溝通開創,仰山棲隱寺即是惠寂的道場。

仰山慧寂禪師(840~916,一說807~883)唐代禪僧。廣東番禺人,俗姓葉。九歲,往依和安寺通禪師。十七歲,自斷二指,立誓落髮。參謁耽源應真,了悟玄旨。未久,入溈山靈佑之室,受其印可。後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又參禮巖頭全。未幾,復還溈山,執侍靈佑凡十五年,互相激揚宗門。唐僖宗時遷大仰山,大振溈山之法道,是為溈仰宗。有仰山小釋迦之號。

宜春,禅宗重镇

仰山棲隱寺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城南23公里的明月山集雲峰下,由溈仰宗開山祖師慧寂禪師創建於由慧寂禪師創建於唐會昌五年(845年),古稱仰山寺、棲隱寺、太平興國寺、興國古寺,是中國佛教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溈仰宗祖庭。

仰山棲隱禪寺興起於唐代,鼎盛於宋元,延綿於明清,清末道光年間幾近毀於火炬。鼎盛時期,仰山棲隱禪寺有殿、堂、樓、閣二十八座,僧人逾千,在國內外有著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都曾慕名造訪過。寺廟佔地面積400畝。

宜春,禅宗重镇

重建的棲隱禪寺

曹洞宗祖庭普利禪寺,位於宜春市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距宜豐縣城21公里。寺院始建於唐鹹通中期,由曹洞宗開山祖師良价所創,後幾經興廢,2010年復建。

洞山良价(807~869),曹洞宗開山祖師。俗家姓俞,筠州會稽(今浙江會稽)人。幼從師誦《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忽然以手捫面,問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異之,知其資稟異賦,遂令至五洩山,從靈默禪師披剃。二十一歲,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參謁南泉普願禪師,深領玄旨。又訪溈山靈祐,參“無情說法”之話頭,不契。遂依靈祐指示,往詣雲巖曇晟禪師,舉前因緣有省,然而還有一些疑滯。於是歷參魯祖寶雲、南源道明各位禪師,其後過水睹影,豁然開悟,成為雲巖曇晟禪師法嗣。大中末年,於新豐山提撕學徒,不久移豫章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

宜春,禅宗重镇

曹洞宗祖庭普利禪寺

曹洞宗也稱洞家,以洞山良价為宗祖,宗名之由來有二:一說洞指洞山,曹指曹山,乃合師良价所住之江西宜豐縣之洞山與徒本寂所住之吉水縣之曹山之名,本應稱洞曹宗,習慣於稱曹洞宗;另一說取曹溪惠能之曹與其法孫洞山良价之洞,合稱為曹洞宗。似此說更宜。

臨濟宗自洪州宗門下分出,始於臨濟義玄(?-867年)大師從黃櫱希運禪師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廣為弘揚希運禪師所倡啟“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的禪宗新法。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後世遂稱之為“臨濟宗”,而正定臨濟寺也因之成為臨濟宗祖庭

黃檗山,原名鷲峰,坐落在宜春市宜豐縣西北部的黃崗鄉黃檗村境內,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祖庭。山高林密,層巒疊嶂,飛瀑鳴泉,極稱幽靜。山中古蹟主要有古寺、塔林、虎跑泉、龜石、飛瀑等。 黃檗山不僅是佛教五大禪宗之一臨濟宗的祖庭聖地,而且是贛西北著名的風景名勝。

黃檗(音bo,?- 855年),別名黃櫱、黃檗希運,泉州萬安縣人,號稱黃櫱禪師,是唐代靖州鷲峰(今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黃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會昌年間,當朝官員裴休在幷州鍾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鍾陵鄉)兩次記載黃櫱禪師的語錄,收錄在《鍾陵綠》(鍾陵錄)、《宛陵綠》(宛陵錄)。

宜春,禅宗重镇

以上圖片,均來自宜春博物館,時間太緊,不能一一拜訪。若以後有緣,五宗中的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都在宜春找到了源頭;另外兩家:

雲門宗,創宗祖師為雲門文偃禪師,以位於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大覺禪寺為祖庭,故得名為雲門宗。雲門宗在北宋時相當活躍,與臨濟宗並駕齊驅。文偃弟子有香林澄遠、德山緣密等,而以澄遠為上首。澄遠傳智門光祚。光祚門風險峻,弟子眾多,著名的有雪竇重顯、延慶子榮、南華寶緣等,進入雲門“中興”時期。

法眼宗祖庭為南京清涼寺,南唐文益禪師所創,源出南宗青原一脈,其禪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影響遠及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歷史意義十分深遠。文益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諡為“法眼大禪師”。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宋初極盛,宋中葉後衰微。

譙樓:最早的鼓樓兼天文觀測臺

譙樓位於宜春市中心城區鼓樓路步行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專門從事時間工作的地方天文臺。

譙樓於南唐保大二年(公元 944年)由刺史劉仁瞻建造,屬袁州府署的一部分。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府滕強恕擴建,擴建後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為一體。

宜春,禅宗重镇

與天文有關,故里面供奉的是袁天罡。

宜春,禅宗重镇

袁天罡像

宜春,禅宗重镇

袁州何以叫“袁州”?

袁州得名,原是為紀念漢代著名隱士袁京。袁京是與嚴子陵齊名的隱士,亦是袁紹袁術之曾祖父;宜春竟為其改名,山為袁山,河為袁河。

宜春,禅宗重镇

袁京

自古以來,宜春名人輩出。下陳蕃之榻的徐孺子便是此地人士,徐稚是豐城人。

宜春,禅宗重镇

徐稚

科學家宋應星,奉新縣人。

宜春,禅宗重镇

宋應星

一代科學巨匠吳有訓,籍貫宜春。

宜春,禅宗重镇

吳有訓

宜春,禅宗重镇

王守仁路過這裡題詩

宜春,禅宗重镇

陶淵明疑似袁州人士

宜春,禅宗重镇

朱熹過此題詩

輔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的劉攽、劉恕皆出此地。

宜春,禅宗重镇

通鑑“三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