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月6日,這份報紙誕生了,中國人都知道名字

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紅軍大敗張輝瓚第18師和譚道源第50師,並在戰鬥中繳獲了一部半無線電臺。同時第19師無線電第五分隊中的吳人鑑(即王錚,55年中將)、劉達端(即劉寅,王錚的搭檔,後任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吳如生、韋文宮、劉盛炳、李仁忠、李家駒、李國樑以及第50師中被朱德親自追回來的譚道清,加入了紅軍。得到這些技術人員和一部半電臺後,紅軍如獲至寶。

1931年1月6日,這份報紙誕生了,中國人都知道名字

(圖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偵察臺)

於是利用這“一部半”電臺,紅軍成立了第一支無線通信隊。隊長王錚、政委馮文彬、機械師譚道清。無線通信隊下設監護排20餘人,運輸排30餘人,電臺訓練班學員12人和報務員6人,另加文書、司號員、勤務兵、馬伕、炊事員等,合計不足100人,為連級建制單位,享受營級單位待遇。只有一部半電臺的紅軍無線電通信隊不可能進行兩地通信,所以除了訓練之外,主要工作就是偵聽無線電訊。因此,當時的紅軍無線電通信隊應該叫無線電偵察隊。

1931年1月6日,這份報紙誕生了,中國人都知道名字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舊址“龔氏家廟”)

1931年1月6日,王錚等人在紅一方面軍總部所在地的江西省小布赤坎村的“龔氏家廟”首次架設無線電臺。王錚等人第一次架臺,就成功偵聽到上海路透社及中央社的電訊。郭化若將抄收的電訊送給毛主席,毛主席一看大喜過望,說:“這不就是沒有紙的報紙嗎?”後來,第一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時,郭化若把偵察臺抄收的中央社、路透社、合眾社等中外通訊社的電文整理油印發給代表們參考,並題名“參考消息”,這就是《參考消息》的由來。

1931年1月6日,這份報紙誕生了,中國人都知道名字

這個事件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有了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技偵情報工作創建日。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