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按手印到底有什麼用?這智慧確實讓人稱讚!

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智能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化也更要區別開來,比如說現在我們的手機,除了密碼輸入,還有指紋和麵容識別。後兩者都是可以區分出不同的標準,因為人們的指紋是不一樣的,而即便是雙胞胎也有差異的地方。但在古代沒有科技為載體,人們卻仍舊使用指紋作為衡量一些收據或者合同的證明,這樣到底是為什麼,又是如何驗證的呢?

我們能從不少的影視資料或者文獻中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的農耕人群或者罪犯等群體來按手印。因為古時候教育的不均等和落後,不少的人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而畫押或者畫手掌則成為了一種比較直接且方便的辦法,一般像房、地等比較重要的地方都會實行畫押的方式。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按手印到底有什麼用?這智慧確實讓人稱讚!

其實早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這種方式,但當時更多的是在竹簡上實行。由於當時政府的文件以及奏摺都是刻在竹簡上,而為了保密,竹簡都是捲起來封存隨後再密封處用黏土封口,隨後因傷自己的指紋或者印章。

這樣做的目的也很明顯:如果文件的封存口上的黏土或者指紋有不一樣的變動,那麼就說明文件的內容已經洩露了,需要重新制定秘密內容。隨著指紋的不斷髮展,宋朝的時候已經有不少的案件是通過指紋來破解或者審理的。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按手印到底有什麼用?這智慧確實讓人稱讚!

那麼古代人們沒有識別指紋的工具和科技又是如何做到審視指紋的符合性呢?當然是用笨方法,不出意外指紋的紋路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對比兩個指紋,是否相同即可判斷出是否是其本人所為。

但有時候一些指紋只留下一小段,並不完整,又該怎麼辦?後來就有人想到了好辦法,將犯人的指紋和罪案現場的指紋同時按壓在紙上。隨後將紙張摺疊,如果兩個指紋能相對接那麼就說明是一個人所為。宋朝的宋慈就在《洗冤錄》中著重提到了這種指紋判案的方法和事例。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按手印到底有什麼用?這智慧確實讓人稱讚!

而在其他地區上先開始提出指紋的是1880年的一位英國醫生,他在著作中介紹了指紋的產生和效果,也指出可以用它來查找證據,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英國科學家們也開始將這項發現編碼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因此可以發現,中國的指紋運用早已付諸實際,雖然破案成功了沒有現在這麼準確,但足以證明祖先們的高超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