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勝
孔夫子與宋襄公其實是有共同點的,孔子一心要恢復周禮,周遊列國十餘載,四處碰壁。而宋襄公卻用行動維持著舊式貴族的種種教條,最後自己兵敗身死,為後世留下了“宋襄之仁”這個頗具諷刺意義的成語。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違背了歷史的大潮流,說的直白點就是開歷史的倒車。讓我們走進歷史,仔細的分析孔夫子與宋襄公這兩位古代的名人。
一,宋襄公與孔夫子的淵緣。
孔夫子與宋襄公其實是同宗同源的,他們二人身上流著的都是殷商的血統。西周取代商朝後,把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分封在宋國,以保持殷商的血脈祭祀。因為是前朝王室的血統,代表著殷商子姓的宋國與其他眾多的西周宗親姬姓諸侯相比,就一直都比較弱小。
宋襄公茲甫就是這個弱小諸侯國的第二十任君主。而孔子也是宋國王室的後代,他的遠祖弗父何是宋國第七任君主宋厲公的哥哥,到了第六世祖先孔父嘉時,已經擔任了宋國的司馬一職。孔父嘉輔佐的正是宋國第十五代君主宋殤公,由於當時宋國的太宰華督貪圖孔父嘉妻子的美色,便殺了孔父嘉。他的兒子避難逃到了魯國,之後在魯國傳了五代就生出了孔丘。所以我們都說孔子是魯國人。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宋襄公是孔子的直系祖先,但由於年代錯亂,所以是不足為信的。宋襄公死於公元前637年,而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二人相距的時間一百年還不到。宋襄公在位的時候,孔子的祖先早已在魯國繁衍了許多代,所以他們只是同宗同源的親戚關係。這就是宋襄公與孔夫子的淵緣。
二,宋襄公與孔夫子思想的共同點。
宋襄公最讓後世譏笑的就是他那蠢豬式的仁義思想,而孔夫子的學說中“仁義”也是其核心思想。在思想層面上,宋襄公與孔子其實是有想通的地方的。宋襄公在走向霸主的道路中,也是靠仁義二字為旗幟。春秋時代,第一任霸主是齊桓公,他很看好宋襄公這個小弟。因為這個名叫茲甫的年輕人頗有仁義之風,他是宋桓公的第二個兒子,但是由於是正妻所生,所以被立為太子。而茲甫卻認為王位應該由哥哥目夷繼承,他請求父親改立庶出的哥哥為太子。目夷聽說後,認為不可違背了立嫡的規矩,於是跑到衛國去了。茲甫的太子之位沒能讓出去,只得繼位,這就是宋襄公。這件事也使得諸侯都認為宋襄公是一個仁義之君。
齊桓公便拜託宋襄公希望自己百年後他能照顧自己的太子公子昭。之後,齊桓公身死,他的兒子們爭奪王位打的不可開交。太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幫助。宋襄公一聽到齊國爆發了內亂,又想起已故的齊桓公對自己的囑託,便率領幾個小國的兵馬帶著公子昭殺到齊國。齊國由於五公子爭位已經無力抵抗,居然讓宋襄公贏了。於是公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宋國以一個小國幹出這麼一件大事來,諸侯們更是感到驚訝。宋襄公的仁義之名就傳遍天下了。他儼然以齊桓公霸主的繼承者自居,認為仁義之師所向無敵。於是會盟天下諸侯,並派人告訴當時的楚成王,希望他也參加會盟。楚國便約定第二年在盂這個地方舉行會盟。宋襄公事先規定參與會盟的諸侯不許帶兵,以示真誠。到了第二年,楚國暗中帶著軍隊來到盂參加會盟,宋襄公出發前,有人勸他說:“楚國狡詐,你應該帶著軍隊前去以防萬一。”宋襄公說:“不許帶兵的規矩是我提出的,如果違反了那我不是不義之人麼。”於是就獨自去參加會盟了,果不其然被楚成王發兵活捉了。其實宋襄公的做法雖然迂腐,但確實符合孔子崇尚的信義精神的。
《論語· 為政》曾記載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說,一個君子,應當講究信義,這樣才能在天地間有所作為。宋襄公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他堅持不帶兵前往最後被捉住了。
孔子說過,仁的意思就是克己復禮。這裡的禮指的是周禮。人應當剋制自己的慾望事事按照周禮的要求來行動,這就是仁的表現。而宋襄公恰巧就是克己復禮的典型代表,最終落得戰敗身死。
宋襄公被楚成王抓住後,諸侯們又舉行了會盟,在魯國的調解下,楚國放宋襄公回國。回到宋國後,宋襄公還是認為自己就是霸主,但是鄭國好像更認為楚成王才是霸主。於是他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王發兵功宋,襄公在回師途中與楚軍在泓水遭遇。於是出現了歷史上最具諷刺意味的一戰,
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而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陣,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陣。”陣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 《史記~宋微子世家》其時,宋襄公完全是遵照西周時期的作戰方法來操作的,在西周時代,天下諸侯都以周天子為共主。諸侯們有了矛盾需要靠戰爭解決時,也屬於內部矛盾。其作戰方法更類似於今天的體育競技,有著諸多的規矩。列如敵對軍隊必須等待對方擺好陣勢才能進攻,戰車只能與戰車對打,還不準打駕車的人。步兵只能與步兵打,要是敵人投降就必須停止進攻,還得幫助救治對方的傷員。如果敵人逃跑,追擊到一定的距離就不能接著追。
所以才會有那個著名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語,意思就是戰爭規定跑五十步敵人就不追了,卻偏偏有人要跑一百步。那麼跑五十步的人當然有資格笑跑一百步的人了。而且參戰人員必須是貴族才有資格,平民和奴隸是不允許參加戰鬥的。從國人敢怨恨宋襄公來看,這些參戰人員必定都是貴族。
孔夫子一生追求的就是恢復周禮,改變當時禮崩樂壞的亂世局面。而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表現無疑就是堅持周禮的表現。無奈的是,他所處的時代早已是崇尚詭詐之術的東周時期,克己復禮的宋襄公和孔夫子因為抱著復古的態度遊走於東周亂世,所以一個戰敗,一個四處碰壁。這一點又是何其相似的結局呢?不知道孔子在臨死前感慨“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同時,有沒有想起這位百年之前的宋襄公呢?
三,宋襄公與孔夫子殘酷的一面。
孔夫子一生都在宣揚仁愛精神,其創立的儒家學說早已成為中國人精神的一部分。在傳統概念中,孔夫子是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和藹老頭形象。這其實是不符合真實的孔子形象的。史書上記載孔子身材高達,精通儒家六藝術。能騎馬能射箭,在治理政務時,也不乏殘酷的一面。孔子在魯國講學的時候,魯國大夫少正卯也開班授課,其吸引力甚至使孔子的學生們都跑去聽講。後來孔子受到魯君 的任用,擔任大司寇,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少正卯殺了,並暴屍三日。有人問孔子為何要無緣無故的把少正卯殺了,孔子列出了五條罪狀:
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 《史記~孔子世家》少正卯這個人到底犯了什麼錯呢,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孔子認為他是小人中的奸雄,所以殺了他。從這一點來看,孔夫子在搞政治方面也有殘酷的一面。
而死守仁義的宋襄公其實也幹過並不符合仁義之道的事情,那就是用活人祭天。宋襄公幫助公子昭繼位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便仿效齊桓公通知諸侯到曹南會盟,但是其他大國都懶得理他,只有幾個小國的君主趕來參加會盟。鄫國的國君最開始也懶得去,後來怕宋國報復,還是最後一個到場了。宋襄公大為惱火,天下那麼多諸侯就來了四個,還都是小國的君主。鄫國居然拖拖拉拉,很明顯是不服呀。於是下令把鄫國君主直接殺了祭天。這件事請讓那些本來認為宋襄公是仁義之君的諸侯們改變了態度。這哪裡是仁義啊,分明就是野蠻之人啊。可見,宋襄公也並不是處處以仁義當先。他也有血腥殘暴的時候。這一點又和孔夫子有相似的地方了。
總結:
綜上所述,我認為宋襄公與孔夫子其實是很相似的人,他們都是當時的復古行動者,並且都有一定的殘忍性質。只是孔夫子的學說之後有眾多的弟子去傳播改造,逐漸形成了影響中國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把孔子推上了大聖大賢的崇高地位。而宋襄公卻在泓水之戰中受傷,不久之後死去。在歷史上留下了大大的笑話。其實放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宋襄公與孔夫子都是那個時代的失敗者。一個固守教條戰敗而亡,一個克己復禮,周遊列國卻處處不得重用,最後傷心的死去。哎,也真是讓人感慨啊。他們唯一的錯就是自己堅持的那套和社會潮流不符合,失敗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閏土看歷史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室後裔。
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一作微仲衍)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嫡系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後,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
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此孔氏在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he)為名],母親是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人品出眾,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衝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
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即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當時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與年輕女子顏徵在野合而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叔梁紇的正妻施氏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及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孔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宋襄公在五霸中的地位十分尷尬。秦有穆公,打的西方的戎狄部族望風逃竄,與南方的楚國也是不相上下,隨時一副東出函谷關威懾天下的架勢。齊有桓公,任用管仲為國相,對內嚴修吏治、改革法律,齊國國庫充盈,國力強盛;對外會盟諸侯、尊王攘夷,成為天下霸主。而晉文公流浪半生、輾轉列國,後來復國之後也是勵精圖治,圖霸中原。而宋襄公的故事相比於以上幾位便顯得十分滑稽了。
宋國原是商朝遺族建立的國家,國都在商丘也就是商朝的國都。到了春秋時期,如果按等級來說宋國是春秋五霸中最高的,“公侯子伯男”,宋國是公國,而齊國和晉國都低它一等,他們是侯國。
秦國的爵位更低了,是個伯國。至於楚國的封號是他自己封的,周天子一開始看楚國不順眼,還號召諸侯攻打過楚國。楚國一看好嘛,既然你們不帶我我玩,我就跟自己玩,然後自己給自己封了王,這怕是最早版本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吧。
對於國君這個位子一開始宋襄公是拒絕的,他要把太子之位讓給比自己賢明的哥哥目夷。可是作為一個地位崇高的公國,對嫡長子繼承這樣的規矩極為重視,因此當目夷聽到這個消息後,他跑了,逃到了衛國去。一看哥哥都這樣了,宋襄公沒有辦法,既然讓不出去那隻能自己硬著頭皮上了。
宋襄公繼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自己哥哥請了回來當國相,主管軍政大權。在剛繼位的這段時間裡,宋襄公的表現其實可以稱得上是五霸之一。與諸侯會盟於葵丘,並接受了齊國送來的質子公子昭。
而後來當齊國陷於內亂,齊桓公的兒子們打的不可開交,可憐一代雄主齊桓公活活餓死在了寢宮裡,屍體停放了六十七天都沒能下葬。
而此時的宋襄公也點燃了心中的野望,他號召諸侯派兵共同支持公子昭。可惜此時的宋國號召力太小,只有衛國、曹國這倆小國和魯國的附屬國邾國派了些兵馬過來。此時宋襄公的心應該是痛的,可話已經放出去了,只好再一次硬著頭皮上了。
可能宋襄公這輩子都沒想到,就他率領的這四小國聯軍竟然在齊國屢戰屢勝,一舉殺死了與公子昭奪位子的無虧和豎刁。然後在齊國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繼任了國君。
其他諸侯一看,哎呦不錯啊,這宋襄公是個人物,從此春秋的江湖上便多了宋襄公的傳說。
可是宋襄公在這之後卻膨脹了,以前只能跪在地上敬仰的大國齊國,現在竟然成了自己手上的玩物,這種屌絲逆襲的經歷讓宋襄公對其他大國也開始蔑視了。
齊桓公一死,天下霸主的地位空了下了,趁著其他大國還沒反應過來,宋襄公決定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自己也混個霸主噹噹。目夷勸諫道他,你用咱們這小宋國去會盟其他諸侯,你這是作死啊。可已經膨脹的襄公哪能聽得進去呢,於是那年春天宋襄公扣押了滕國國君,又把跟隨自己一起去齊國旅遊的三個小弟叫上,“走,我們會盟去”。
這一次的會盟宋襄公還是很威風的,還命令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做祭品押到郊外去祭祀了。
有了這兩次的成功,此時的宋襄公越發的膨脹了,旁人稍微一吹他就感覺自己彷彿可以上天。兩年後,宋國又開始號召諸侯會盟,這一次可不是帶著自己的小弟自己嗨了,而是請來了齊國和楚國的國君。
這一次在兩大強國面前,宋襄公提出了自己想要作霸主。齊國欠人家人情,雖然不情願可也沒提出異議。而楚國就不一樣了,這個敢給自己封王的狠人對於霸主的地位也是勢在必得,這一看宋國這麼囂張,那我就找個機會消消他的銳氣。
於是在約定好的第二次會盟,之身而來的宋襄公被不講道理的楚王直接給囚禁了起來,直到後來魯僖公出面調停,楚國才放了人。
吃了大虧的宋襄公回國之後不久聽過鄭國竟然楚國稱霸,頓時宋襄公忍不了了,發兵攻鄭。目夷再次勸諫,可剛收到奇恥大辱的宋襄公怎麼能甘心,孤注一擲攻打鄭國。
而鄭國立刻向楚國求救,楚國的軍隊沒有去鄭國反倒直接去攻打宋國,無奈之下宋襄公只能退兵,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兩岸相遇了。
當宋襄公看見楚軍的時候,估計他已經開始後悔了吧,自己的軍隊完全不是對面的對手。這時目夷勸宋襄公趁楚軍渡河的時候“半渡而擊”,而宋襄公卻拒絕了這個正常人都會選擇的決定,而是命令等楚國的軍隊完整的渡過河,布好軍陣以後我們再發起攻擊,這是仁義之戰,君子之戰。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宋軍大敗,宋襄公受傷。
而這個故事也成了宋襄公曆史上的最大黑點,可我們再一次分析宋襄公的時候卻可以明顯的發現,宋襄公或許有些自大,但絕對不是一個蠢人。反而從他之前處理的事情來看,這個人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做事也很有決斷。而帶兵打過很多仗的宋襄公絕不會是一個迂腐仁義的人,可他為什麼要在對陣楚軍時留下遺笑萬年的黑點呢?
我的分析是,當面對根本無法戰勝的敵人時,與其狼狽一戰,倒不如擺出自己的君子氣質來,戰爭已經輸了,那麼面子是一定要爭取的,而在那個年代,遵循軍禮古訓,講求仁義之軍就是當時最大的面子。
火星超人
#頭條公開課繁星計劃#孔丘就是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可謂家喻戶曉;那宋襄公是誰了?史載其為宋國第二十任國君,“春秋五霸”之一。那麼今天我將分開闡述我對孔丘和宋襄公的認識,僅代表個人觀點。①孔丘,人稱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祖籍宋國,他是掀起私人講學第一人,弟子就有三千多人,其中賢徒72人,他也是最早提出“有教無類”的第一人,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他周遊列國十三載,稱其“旅遊達人”也不為過;現代人常說三十不惑,人到了30歲就成熟了,其實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人生每個階段的總結之一;“小康”的概念最早也是他提出的,孫中山“大同”的口號出處也是來自孔子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最高政治理想的主張;總而言之,孔丘是中國史上最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不為過。
②宋襄公,史上最講“仁義”的君主,仁義之一全心全力助齊國平定內亂,仁義之二與楚國戰不趁人之危,這個仁義我們尚且打個問號,為何助齊乃宋國弱小須藉助大國提升本國威望,為何不偷襲楚國乃是不想聽取目夷的正確主張;後世評價其好名無實,輕信竄謀,乃蠢豬似的仁義道德。
大道知行合一
孔丘、宋襄公都是維護周禮樂的人。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是最重周禮的地方,孔子也是深受影響吧。後其顛沛一生就是為在日漸混亂的世界恢復周禮,其實是恢復周制。
什麼是周禮呢?
宋襄公會回答:仁義。既使出兵作戰也要仁義,要有禮數。楚軍過河時絕不能趁人之危,一定要等到他們列隊完畢再戰。
這種仁義、禮樂過時了嗎?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唐吉訶德嗎?我舉兩個現代的例子。
一戰時一個德軍艦長非常了得,經常打得英國艦艇沉戟大西洋。但他只要看到敵方艦艇要沉沒,馬上派救生船去搶救被困敵軍官兵,贏得敵己雙方的好評。他去世時,很多敵軍將領出席他的葬禮。
兩伊戰爭中,每次伊朗欲攻擊伊拉克某一城市,都事前通知對方具體的時間地點,讓對方儘可能人員少受死傷;而伊拉克方面也是如此,預先通知敵方某地某段時間做好避險準備,他要報復性襲擊。
從上面會看到宋襄公的影子,會明白孔丘的禮樂。大河奔騰,週而復始。誰又能說某一思想真的過時呢?
金甲戰象
我對他倆的認識基本上都是普遍的那些,就不囉嗦了。
白露為霜65799235
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