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41億。其中,相當一部分老人過著獨居或沒有子女陪伴的生活。孤獨,沒有方向感,讓很多空虛的老人產生了各種依賴,不斷地陷入不良商販精心設計的圈套中。
正文共:1085 字
閱讀時間: 3 分鐘
題圖:資料圖
對此,社會學者彭秀良表示,關愛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子女多關心、陪伴老人,社區多組織老年活動,彌補老人的空虛狀態,司法部門加大對非法銷售的打擊力度,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老年人被騙的現狀。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陳士渠告訴中新網記者,今年上半年,有機構發佈了一份針對中老年人的網絡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中老年人遭遇到最多的詐騙類型就是保健品詐騙。
陳士渠稱,我國批准了27種保健食品功能範圍,但從這27項功能來看,一般是輔助、改善、調解、促進,絕不能直接起治療作用,虛假的保健品或者養生品除了騙取中老年人的錢財以外,最可怕的是會傳遞錯誤的養生觀念,有時候延誤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陳士渠分析說,老年人之所以容易陷入保健品營銷騙局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
一是社會發展太快,老年人的知識、信息結構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而且騙子的詐騙形式專業化,有固定“話術劇本”,擅長取得中老年的信任,讓老人上當受騙。
二是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崗後經濟狀況不夠穩定,常期望能有機會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廣告和推銷商的當,損失錢財。
三是隨著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病痛增多,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不確定感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感會增強,一些騙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著祛病強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進行詐騙。
四是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而一旦跟家人、親戚的親密聯繫不足,面對陌生人遞過來的“關愛”橄欖枝,老年人很難設防,被欺騙很容易。
陳士渠表示,詐騙一直是侵害公民個人財產的毒瘤,而且詐騙團伙越來越專業,分工細緻,有人專門負責收集和販賣民眾的信息,賣給實施詐騙的人。這些人在獲得公民個人信息之後就能有針對性地實施騙術。
對於如何避免保健品詐騙,陳士渠表示:首先老年人要打消“花小錢賺大錢”“吃小虧佔大便宜”的念頭;其次是老人自己拿不定購買主意時,可以找兒女徵求意見;第三是生病要到正規的醫院去看,買藥要到正規的藥店去買,不要輕信所謂的包治百病的“神藥”;最後不要相信陌生人對你無緣無故的小恩小惠,不要相信有人說自己被治療好了的說辭,也不要覺得拿了小恩小惠就一定要購買產品。
對此,社會學者彭秀良也表示,面對花樣繁多的銷售騙局,單單依靠老人自身根本無法防範。在日常生活中,子女的關愛、陪伴是第一位的。其次,社區組織也應當擔負起自己的職責,多組織老年活動,彌補老人脫離工作後的空虛狀態。
閱讀更多 防控經濟違法犯罪宣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