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lotea


“小二,来点好酒好菜。”“好嘞!”



在古代电视剧中,我们通常都会听到这样的台词,而店小二也会马上端上饭菜。在客官吃饱喝足之后和小二打声招呼,主动放下饭钱就扬长而去,小二也会不清点饭钱笑着说“慢走”。

换句话说,为什么古代店小二会如此“佛系”地收钱呢?他难道是不在乎钱吗,才会客官放多少钱他收多少,并且毫无怨言。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的银两是如何进行换算的。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数不胜数,尤其是秦汉以前。而在唐宋之后,货币单位基本处于不变的稳定状态。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古代货币的基本单位——方孔铜钱(单位:文),白银(单位:两)以及黄金(单位:两),它们三者之间以及与我们现代的货币的换算如下(以下关系仅作为参考数据):


1两黄金=10两白银 =人民币2000元

1两白银=1000文钱=1贯(吊)钱 =人民币200元

1文钱=人民币0.2元

由此可见,在古代最不值钱的就是铜钱,1两白银就相当于1000文铜钱。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一贯(吊)钱就是1000文钱。当然也可以把1文钱的单位值看作现在的1分钱。

所以电视剧中,古人在客栈吃完饭从不问多少钱,直接放下一些碎银子拍屁股走人。在我们看来一些碎石头抵饭钱是店家吃亏了。但是在当时,碎银子抵那些饭菜可是绰绰有余的,可能还多给店家钱了呢,小二高兴还来不及。

那也有人有了疑问?这些钱有没有可能是假的?真的就是几块碎石头呢,其实也不是没可能。毕竟现在人收钱的时候,也有收到假钱的情况,古人又是如何呢?

假钱的情况不可否认,但是想在饭店里面用假钱,基本上是不可能。因为店小二每天迎来过往这么多人,对于银子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像现在饭店里面的收银员,真钱还是假钱,只要一过手,基本上就很清楚了。


古代的店小二也有同样的能力,毕竟银子和石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相同重量的两者,肯定是后者更重一点。而且银子的质地比较软,甚至是用牙都可以检验真假,这也是电视剧里面常用的桥段。

当然除了最基本的之外,古代还有稍微高一点的验钞技术,不过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在大宗的货币贸易上面。

比如说有人买东西花了十两,啪嗒一声拿出了一大锭银子付给老板,老板怎么确定这锭银子是足量的?这是因为在旁边有一个称,根据一定的兑换比例,可以称得出这锭银子有多少钱?

但是一般都是出现在古代的商票当中,毕竟也只有他们才进行大宗的金钱交易。所以正如之前说的,一般情况下一小块碎银子,就完全够付一顿饭钱了。再者如果大家对银两的购买力还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话,可以看看以下几个举例。

1、如果生为宋代人,为人父母的必定和孩子说“要好好读书,长大当官”,因为在宋代当官,待遇堪比现在的国家公务员。

一个最基层的八品芝麻官县令,月薪就拿15贯钱,也就是大约15两白银、3000元人民币;那么那些高官也就更不用说,一个宰相月薪300贯钱,也就是大约300两白银、60000元人民币。

除了有令百姓羡慕的薪水以外,还有职田、日常用品等等津贴发放,这样的待遇真是让我这个现代人都羡慕不已。

2、清朝时期,买房是按间数来计算的,而并非现在的平方数算。而在乾隆年间,北京内城某一胡同有一座四间的瓦房,就大概需要70两白银了。

那么如果四间瓦房最少算70平米的话,一两白银岂不是可以买一个平米的地方了。当然如果是郊区的房子,价格会相对便宜些。

还有夸张点来讲,店家的验钞以及清点能力比起现在的验钞机毫不逊色。店小二扫了一眼桌上的银子大概就能清楚是多少钱了,拿在手里一摸大概就能知道是不是真币。

所以电视剧中不问多少钱的桥段,这样一讲来也不足为奇了。但是也有可能是电视剧特意将那些问钱的场景给省略掉,毕竟那只是影视作品。

文|姜乐乐


史之策


首先,电视里东西不要将他当做一个历史事实来看待。

其次,中国历史几千年,古人指哪个时期的古人呢?

所以,这个问题语焉不详,隐含前设有问题。但是,不等于没有讨论价值。

因为就我看到的历史资料显示,明清时代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对银子的重量、成色的估算,确实特别在行。

这应该这是长时间使用银子训练出来的。

就跟今天一个杂货店老板,辨认人民币的真假,绝对不逊色于银行工作人员。

超市收银员女孩,收钱、找零、辨认真假的速度,应该又快又准吧?

说明一般人经过训练,可以达到收银员的水平。


所以,我对题主的问题中的「古人」,设定为明清时代。先假设问题的隐含前提成立。


----------------------------------------------------------

第一,我国古代以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从元代开始的,而且标准单位是「两」。


那种像船一样的「元宝」,就是所谓「元代的宝货」。元朝的元宝银锭以两为单位,有「50」、「20」、「12、5」三种规格。

元蒙没有入主中原以前,受西亚国家的影响,曾经铸造过银币。

也受汉文化影响,也铸造过外圆内方的「大朝通宝」。

入主中原以后,主要货币就是「元宝」。

从元、明、清开始,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退居次要位置,即便是钞票等信用货币,其【标的物】也是白银,而不是铜钱。



引自:注1


所以,元、明、清三代,大部分时期银子都是以「两」做主要单位计算的。

到清末民国才有「银元」这种标准统一货币,「元」就成了货币单位,直到今天。


第二,在元明清三代,一两银子购买力是非常强的,一般的普通消费,一两银子绝对是要割开使用的。


我们知道,白银本身就是贵金属,是非常保值的货币。


(中国在古代就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当时的丝绸、瓷器、茶叶贸易,使得西方在美洲殖民掠夺来的白银,大约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明代隆化以后,白银开始贬值,但即便是这样,白银的购买力依然很强。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在此不讨论。)


我看了一些学者估算的材料,如:明代嘉靖、万历时期

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两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500——600元人民币。


详见换算过程就不讨论了,见【注:2、3、4】


在元、明、清三代,国家发型的银锭,最小的单位是「十两」。

「十两银子」在明清也能过几个月的日子。在唐宋时代是一笔巨款。

平时生活购物,银锭就要分割开来用,以「两」、「钱」做单位,或者再以铜钱作为辅助。

就跟今天「元」以下有「角、分」单位,作为辅助一样。


第三,明清时代的大妈、店小二。。。等市井小民,都是分割银子和识别成色、估算重量的高手。


银子跟金子一样很软,牙齿都可以咬出印记,所以,用铁器很轻松的就可以割开。

因此,久而久之,市场上购物流行的银子,都是「碎银子」。

十两、五十两一个的元宝银锭,用于大额支付、官方、银行结算等场合。

碎银子的形状是不规则,也很容易参假,那么做生意的小商人,饭店老板,平时买菜买米的大妈,经过生活经验的「千锤百炼」,就拥有了跟今天超市收银员一样的技能。

我看到过一些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著作史料,他们发现中国当时的老百姓使用白银的特色:


1、使用的不是标准单位的银币,而是形状随意的银条、金条。

2、妇孺老少对准确估算银子重量和成色的技能可谓「稳准狠」,让「老外」十分吃惊。

法国人杜赫德编写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有很详细的描述【注解5】:

传教士利国安神父的信中,对中国不铸造标准金币和银币,而是使用不规则的金块、银块十分惊奇。


信中描述中国人善于辨别金银的成色,银子经常被分割小块(页118):

如果是大额支付,也就是以【两】为单位的银子,中国古人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秤。而且户部官员随时要校验: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册1,页538)引用西方传教士的著作,描述了明清时代的中国人,如何使用白银【注6】:

  • 随身携带剪刀和一种叫戥(děng)子的东西

  • 估算白银的成色、分量的技巧令人惊讶,中国小孩子都会。

  • 随身带着蜡块和盒子,收集白银的银屑。

这就是传教士口中的【戥子】

-----------------------------------------

综上所述:

因为古代中国没有标准化的白银货币,吃饭、购物这种小额支付,当时的古人必须将以「两」为单位的白银,分割为「钱」这样更小的单位。

久而久之,人人熟能生巧。

那么,收银的店小二看一眼客人付的银子,就大概知道分量,以及银子成色,跟今天超市收银员一样,并不值得稀奇。

那么结论是:

这就是经常使用「非标准单位」的白银货币训练出来的。

-------------------------------------

  1. 温才荣. (2006). 中国货币发展史. 广东教育:页225-226

  2. 舞起. (2007). 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 产权导刊(2), 70-70.

  3. 钟正和. (2007). 古代银两价几何. 知识窗(3), 18-18.

  4. 林泉. (2016). 我国古代的物价. 社区(2), 39-39.

  5. 杜赫德, & 郑德弟. (2005).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 大象出版社.页118

  6. 布, 罗, 代, & 尔. (1992).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 可能和不可能. 三联书店.页538


小汉字见大历史


这个命题应该还是欠缺一点,不知道题主从哪里了解的古时候结账的时候不用数钱的,我想应该是古装电视剧里面吧!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古时候大众流通的钱是哪些:铜钱,银子,金子,银票等等

古代把铜币用线穿起来,一千个为一贯。习惯用法是一文钱为一个钱,即1000文为一贯。一文钱的单位值跟现在的一分钱差不多,但价值可要大多了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如果在在唐代,家有400贯钱,可算富甲一方了。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万元户更有名气的。

 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一般米价2元计算,一两银子值现在的4720元。

所以在那个年代,铜钱才是常见的流通货币,问题问的怎么不找钱,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古时候大众的生活还没富裕到那种豪情的程度,当然一些败家子除外


农村的刘


行走江湖的个个都是爷!

扔给你几两散碎银子你还敢点数?

把爷当什么人了?

信不信我一掌(一刀、一剑、一砖头等等)劈死你个NPC?

那怪人进了客栈落座,也不抬眼看菜牌,只管高声唤小二过来招待。

店主忙催促小二放下手中活计前去招呼。

小二提着一壶刚沏好的龙井,刚跑到桌边。那人侧身就是一个大耳刮子,只打的小二眼冒金星,茶壶摔的稀碎。

店主忙过来赔不是。

那人一掌拍在桌上,恶狠狠的道:“只管拣好酒好菜上来!”说完抬起手,枣木的桌面却留下了一个掌印。掌印中间嵌着一块银饼。想来是怪人将银锭拍扁留下的。

待怪人吃饱喝足起身走远。店主吩咐小二去抠银饼。

小二使了吃奶力气刀撬锤砸也弄不出来银饼。

旁边一桌的几个道士打扮的人哈哈大笑。其中一个道士走过来,拿筷子朝着银饼一戳。银饼竟如汤圆一般被他戳了出来。

小二伸手接过银饼,却又取不开筷子。只窘得满脸通红。那帮道士又是一阵哄笑。

“导演,我不演了!”小二愤愤不平的道:“凭什么每次都让我跑龙套演店小二?我要演大侠!演道士!演店家……”话意未落,一只拖鞋正砸在他的脑门上。🤕



难得浮生闲半日


一、古代白银稀少,主要流通的还是铜钱。白银主要用于储值或大额交易,就吃饭而言,一般用铜钱,用白银很少。

二、古代刑罚严厉,历朝刑罚其实延续汉法,动辄服劳役,我们现在常见的一些治安纠纷在古代都是服劳役的。

三、古代城镇小,若吃顿饭就跑,没多远就会被抓回来。

四、看在哪儿吃饭呢。古代很长时间里,主要道路的旅店饭店货栈等都是官营的,同时兼任着现代的旅店、饭店、邮局、派出所、媒体、银行、仓库、4s店、高铁车站等多种职能,真跑了,派出所现场办公,通缉令会比你跑得快。


又开始踢球的老广


这么说吧,现在随便找个中小饭店吃顿饭,只要不是私房菜会所之类的,吃完之后食客随手扔下十沓一公分厚的百元钞票,不用找了,服务员有必要当面数钞票到底多少钱么?估计只需要关心一下钞票是真是假就行了吧。

银子在古代是交易货币,日常生活是压根用不上的,因为价值太大了。日常货币是铜钱,孔乙己去酒馆喝两碗酒一碟茴香豆也就9文钱,几个人去饭馆吃顿大餐估计也就是三四百文。一两银子大约能折换1600文。五两银子都够一家四五口人一年的生活费了。

在客栈吃顿饭扔一锭银子,就是拿普通人一家一年的收入来付一顿饭钱,只要银子是真的,还数什么数?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但是不得不说你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不知道你是从哪里知道古人付账不算钱放下就走的,难道是你在电视上看到的?

你问这么无脑的问题也是够无聊的,你自己用脚想想也会觉得是不可能的事,还拿出来提问,真的是为了上热门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也该说说现在影视剧对人的影响真的是大,人们获取信息都从媒体获得了,媒体改变了这一代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你之所以认为古人放下钱就走是因为古装剧上这么演的吧!

最后,建议你多读读书,不要被电视剧蒙住了眼睛,里面好多都是为了视觉效果。


潇湘雪痕


电视剧看多了,还是武侠小说还看了?


久卓子60


你看过的现代剧,会演吃饭找钱的场景吗?!


洳風拂面


因为本故事纯属虚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