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的老北京胡同,還不如現在一個三線小城市


1、說起衚衕,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鄉村生活,其實不然,衚衕最早來自於元朝時期,這個詞其實是蒙古語的諧音轉化過來的,距今已有700百多年的歷史。圖示為拍攝於1985年的北京胡同。

2、時間是歷史記錄本,會把所有東西記錄下來,現在再看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老北京胡同,更能顯出這座有著700百多年曆史城市的文化底蘊。圖示為1985年所拍攝的北京胡同裡生活的普通人。

3、乍一看,北京的衚衕都是灰牆灰瓦,一個模樣。

4、其實不然,只要你肯下點功夫,串上幾條衚衕,再和當地的老住戶聊上幾句,你就會發現,每條衚衕其實都有歷史說法或來歷,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傳奇般的經歷。圖為1985年拍攝的北京老胡同里人們正在用平板車拉東西。

5、北京的老胡同早在元代就已經形成了其特有的歷史文化格局。圖示為拍攝於1985年的某一個衚衕人家的普通生活,一家人出來乘涼。

6、衚衕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並反映出社會風情。圖為1985年拍攝的某個人家在自己家窗戶臺上放置的儲備過冬的煤球。這個東西估計只有北方的小夥伴們見過吧?南方沒有生暖氣,估計沒有見過。

7、每條衚衕一形成,人們自然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衚衕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誌。這是衚衕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

8、1985年某個窄窄的北京老胡同,這樣的場景估計農村地區的80後、90後們見過的不少吧,我印象裡小時候見過不少這樣的小衚衕,每天晚上下了晚自習路過的時候特別色害怕,因為沒有路燈,特別黑,所以總是跑著路過小衚衕。

9、拍攝於1985年北京老胡同的某家大四合院。想起四合院,這個也特別有感覺,小時候就是在大雜院裡長大的,所以對這樣的場景特別的有感覺。

10、那個時候路上跑的都是自行車,幾乎成為人們出行的必備交通工具。我對自行車鈴聲特別有感覺。每次一聽到家門口的鈴聲,就趕緊去寫作業,怕老爸回來的罵我貪玩。

11/1985年傍晚時分拍攝的老北京胡同,冬季放寒假的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在衚衕裡丟沙包、玩元寶、推鐵箍……

12、印象裡記得衚衕裡總是放滿了東西,讓本來就擁擠的衚衕變得更加的擁擠。

13、在衚衕里長大的孩子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衚衕里居住的孩子們都是自己的小夥伴,不像現在的孩子們一天都在樓裡面,不出來玩。

14、其實衚衕的裡面,還孕育了我們的四合院文化,大家生活在一個四合院裡,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經常聚在一起,非常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