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脱贫致富到底有多艰难

无知的人会多贫穷?

威廉·巴德·波斯特是美国一个流浪汉兼诈骗犯,被判过刑,也兼职做过卡车司机等零活。就这么一个底层渣渣,却时运来转中了彩票,1620万美元。为了避免把奖金挥霍一空,他很明智地选择把奖金按26年分期支取。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里,他多次结婚,肆意花钱,一次次陷入财务危机。最后一年,他取出最后一笔钱——高达256万美元,他买了两座房三辆车,还买了一艘帆船想去墨西哥湾捕鱼。最后他因暴力威胁罪被捕,再次一贫如洗。只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翻身机会了。出狱后他靠着食品券和救济金活到死去。

这是《知识大迁移》里提到的一个故事,作者威廉·庞德斯通的评论是:这个人对预算/房地产投资/兴办实业的认识几近于零,所以相信这些事情很容易办到。

最无知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哪里无知,这真令人绝望。

贫穷的人会多无知?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里,作者讲述了印度穷人的真实状况:

我们以为穷人缺乏食物,其实他们更缺乏正确的营养观念。即使手里有更多可以吃饭的钱,他们也更愿意买口味更好的,比如糖和烟酒,而不是健康有营养的食物。

我们以为穷人缺少医疗资源,的确,但他们更缺乏的是正确的健康知识。他们更不愿意给孩子打疫苗,生了病认为打抗生素的能让他们快速恢复,对花小钱就可以预防疾病的物品如蚊帐等则不怎么上心,更不用说买保险。

穷人的资源有限,每一种能带来长远收益的行为都意味着牺牲当下可得的愉悦。而穷人巨大的生活压力会让大脑产生皮质醇,又会让他们作出更冲动的决定,变得更加短视。因为自控就像一块肌肉,用多了也会酸痛。

看回我们自己,工厂里下班的男女工人分期购买新款苹果手机,百无聊赖地刷着一个又一个短视频,给主播打赏、给游戏充值动三五百不心疼,享受着一阵阵被精心设计的快感。这二者是否也有相似之处?

贫穷与无知就这样相互交融,又彼此强化,让我们难以分清谁是因、谁是果。

尝试跳出无知的牢笼或许是摆脱贫穷的第一步。

假设中彩票的威廉·巴德·波斯特掌握基础的理财知识,他断不会沦落到一贫如洗。(事实上,很多中了大奖一夜暴富的人最终都把巨额财富挥霍一空。)

他可以不懂投资不懂做生意,但可以找专家为他管理财富,在他能控制好开销的前提下,被动收入就足以让他过好一生。

财富管理一直是中上阶层才有资格享受的服务。

如果你有1000万,私人银行为你敞开大门;

如果你有100万,信托产品为你开放;

如果你有5万,(互联网金融火起来之前)只能买银行理财;

如果你只有1万甚至更少,就买货币基金,或者银行储蓄,完全不可能跑赢通货膨胀。

上述几类服务/产品的收益率基本是递减的,越穷的人越不可能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但也有例外,如果你自己通过学习掌握了理财知识,那么即使只有十几万或者几万块,你都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在一定的周期内获得年化8-15%甚至更高的收益,同时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当然,除非你刚好家里很有钱,否则实现这些的前提都是:

一,你日常克制了频繁花钱购买短暂愉悦的冲动,靠工作攒下自己第一桶金;

二,你日常抵制了沉迷无脑娱乐杀时间的诱惑,学习关于投资理财的知识。

普通人确实难以脱贫致富,但做到了这两点,你已经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脱贫致富到底有多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