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理念所蘊涵的管理真諦你也會懂!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二十一

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深入淺出,而“五行”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某種意義說,中國古代的哲學理論的發展,是離不開“五行”這樣一些基本範疇的。

“五行”理念所蘊涵的管理真諦你也會懂!

五行關係圖

“五行”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哲理範疇,漢初,有一位叫伏勝的人著一本《尚書大傳》,書中記載了武王伐紂時的一場歌舞,在商郊的一個地方,士卒邊跳邊唱,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歌中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生存的五種要素,可見,商周時,對於“五行”的理解已經很有理論的概括性了。《國語·鄭語》也記載,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鄭桓公的提問時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裡已經將“五行”看成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了。《左傳》最早出現“五行”兩個字,柳下惠說到了一段話:“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後來,約在公元前6世紀末,“五行”便被推廣其他五元素方面,如“五味”“五聲”“五色”等,人們用感覺到的體驗來描述五種元素。到了戰國,有人編了以假亂真的《尚書·洪範》,書雖是偽作,而其中對“五行”的概括倒是值得注意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段話有三個涵義:一是把五行提升為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的地位上;二是表明了五行的排列順序;三是說明五種基本元素的功能特色。

《左傳》中已有關於五行相剋的觀念,後來被概括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再循回,土克水。陰陽學派創始人鄒衍以五行相勝來解釋朝代的興衰,強調天道自然,逆道必衰。《管子》專設《五行篇》,明確地將陰陽和五行統一起來:“故道乎陽氣,所以事天也,經緯日月,用之於民;道乎陰氣,所以事地也,經緯星曆,以視其離,通其道,然後有行。”《五帝》篇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這裡已把“五行”看成是化育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了。

董仲舒對“五行”理論有兩個大貢獻:一是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提出“比相生而間相勝”的看法,這種看法非常重要,五行的辯證關係,從此變得明瞭了,這使五行觀念更為深刻、成熟。二是將“五行之質”與仁、禮、信、義、智“五行之德”聯繫起來,把自然(天)與人的社會行為(人)緊密聯繫起來。

“五行”理念所蘊涵的管理真諦你也會懂!

周易與五行

隋朝時,有個叫蕭吉的,著有《五行大義》一書,他列舉此前的豐富文獻資料,對五行的名稱和涵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釋,比如,他在總結五行關係時說:“木燃而生火,火焚木而成灰土,土聚而成山,山蘊石蘊金,山石津潤,金銷為水,水潤生木”等等。

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以五種要素的聯繫和對立來解釋和猜測事物的變化發展,這是很聰明的一種想法。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乃是蘊涵著事物矛盾統一的辯證思想,其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既相生(聯繫、統一)又相剋(相異、獨立)的,有相生才有事物的共同點和互相聯繫,有相剋才有區別,才有變化和變易,才有發展的動力。

五行思想在古代就已有廣泛的應用,五行本來是自然界的五種物質,後來被用來代表和說明其他種種事物,再後來,因為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五行也代表社會和倫理道德方面的事項,即所謂:人與天地合其德。陰陽五行在民間表現為方術文化、風水預測、民間信仰和建築設計,以及農業耕作,時節文化,紅白喜事等等方面的構成和矛盾的準則,五行觀念的越來越來越廣闊。

古人對“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的論述很精彩,比如: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濟;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棟樑。”又如:“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再如:“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埋;土能生金,金多水濁。”還有:“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熱;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行”理念所蘊涵的管理真諦你也會懂!

五行與企業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陰陽五行中有很精彩的體現。比如,古代宮廷建築就是最講究陰陽五行的,其中,以故宮最集中、典型,故宮的建築嚴格遵循著“五行”理念,重相生,防相剋。

比如,故宮分外朝和內廷,外朝為陽,內廷為陰。外朝主殿佈局採用奇數,稱為五門、三朝之制,因為古人認為上方,前方、奇數、正數為陽;內廷多采用偶數,如兩宮、六寢等,古人認為下方、後方、偶數、負數為陰。外朝是主殿,其中,太和殿為“陽中之陽”,內廷主殿乾清宮,則為“陰中之陽”,外、內此兩個主殿,均用重簷廡殿式,室內天花正中均有藻井,殿前設御路,丹墀上設日晷(gui4)、嘉量等。

再舉個例子,比如,社稷壇是最典型、最直觀地體現五行思想的。其臺基作出表現方位的五色土,壇的四周砌以矮牆,矮牆按五行體系作出各色琉璃瓦頂:東方為青藍,以應五行之木;南方為赤,以應五行之火;西方為白,以應金;北方為黑,以應水;中央為黃,以應土。其方位、色彩,嚴格地納入規範的五行系統。而且,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象徵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

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臺,以漢白玉砌成,象徵著“天圓地方”之說。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穀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襲社稷的大禮。歷代帝王自稱受命於天,將自己比作“天子”,將社稷象徵國家構成的基礎,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舉行大祭,如遇有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舉行社稷大典。社稷壇四周有三重圍牆,內牆四面各闢一座漢白玉門,名“欞星門”。中間有一牆名“壇牆”,在壇牆與外牆之間,北有拜殿和戢門,西有神庫和神廚、宰牲亭等。拜殿是明清兩代帝王在祭掃途中避風雨的地方,故名拜殿。

值得注意的是,陰陽五行與謀略文化、管理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古代謀略家,古代的管理者,正是以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的辯證關係來謀劃人事的,古人認為,人的行為要順應自然,朝廷政事要合乎天道,政治上要依時寄政,一定不能逆天而動,不違反時節規律,不能使“五行”逆勢而相剋。陰陽五行是古代謀略的方法論根據,也是古代管理方法所依據的基本原則。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是古人揣摩事物發展趨勢的基本依據。而且,在政治、軍事等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諸葛亮七擒孟獲時,藤甲兵以甲當船,又能擋兵器,但孔明知道,適於水者不適於火,這即是依“五行”的規律,接著,諸葛亮用火攻,大獲全勝,因為藤屬木,而火克木。

古代管理者經常將管理對象比喻為“五行”的元素,然後分析被管理對象之間的關係,看看是屬於“相生”的還是“相剋”的,如果是“相生”關係,那麼就能相處和諧,配合、合作會更好,“和”會有“貴”;而如果是“相剋”關係,就會有矛盾、衝突,就不容易相處了。而在權力角逐的政治舞臺上,有時一些君王會故意以“相生相剋”的道理,故意設置條件,讓文官與武將、內朝與外朝、功臣與外戚、後宮與相府、部堂大臣與特權宦官等處於“相剋”狀態,而君王有來利於在勢力平衡和雙方的矛盾中掌控局面,避免王權旁落,同時,君王有時又利用“相生”的道理,與外戚、宦官、狀元、諫官等建立特殊的密切關係,為的是抑制朝中攬權的強臣。“五行”理念成了帝王學的方法論根據。

其實,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五行”理念依然值得重視的,不論是生產型企業還是服務型企業,或新科技形態下的新企業,企業內部都存在著組織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各個子系統之間是互相存在互相矛盾的,比如,生產企業中的人、財、物,產、供、銷,其中不管是哪個環節,總是與其它環節互相聯繫和對立的,配合好,便是“相生”,處理不好,便是“相剋”。企業中,不同的活動之間,也是“相生相剋”的,生產與研發,生產與銷售,採購與儲存,採購與銷售等等,還有,董事會與CEO,生產經理、銷售經理與財務經理,CEO與中層經理人,經理人與員工,員工與員工等,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相有對立關係的。不管是人與人,事與事,或人與事,在企業中都是在互相聯繫著,同時又是在互相對應,互相競爭,甚至互相有對立的方面,這就需要管理者分出如何分析出“相生相剋”狀態,如何促其“相生”,避其“相剋”,如何利用適度的良性的競爭(相剋)來促進企業的創新和發展(相生)。事物是矛盾統一的,企業系統組織中,各種子系統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的,有序的競爭能增強活力,而無序(熵增加)的耗損,將把公司毀了。關鍵在於,在管理中運用好“五行”理念中“相生相剋”的管理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