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理念所蕴涵的管理真谛你也会懂!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二十一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深入浅出,而“五行”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某种意义说,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的发展,是离不开“五行”这样一些基本范畴的。

“五行”理念所蕴涵的管理真谛你也会懂!

五行关系图

“五行”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哲理范畴,汉初,有一位叫伏胜的人著一本《尚书大传》,书中记载了武王伐纣时的一场歌舞,在商郊的一个地方,士卒边跳边唱,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歌中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们生存的五种要素,可见,商周时,对于“五行”的理解已经很有理论的概括性了。《国语·郑语》也记载,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郑桓公的提问时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已经将“五行”看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了。《左传》最早出现“五行”两个字,柳下惠说到了一段话:“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后来,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五行”便被推广其他五元素方面,如“五味”“五声”“五色”等,人们用感觉到的体验来描述五种元素。到了战国,有人编了以假乱真的《尚书·洪范》,书虽是伪作,而其中对“五行”的概括倒是值得注意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有三个涵义:一是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的地位上;二是表明了五行的排列顺序;三是说明五种基本元素的功能特色。

《左传》中已有关于五行相克的观念,后来被概括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再循回,土克水。阴阳学派创始人邹衍以五行相胜来解释朝代的兴衰,强调天道自然,逆道必衰。《管子》专设《五行篇》,明确地将阴阳和五行统一起来:“故道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道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其道,然后有行。”《五帝》篇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这里已把“五行”看成是化育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了。

董仲舒对“五行”理论有两个大贡献:一是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提出“比相生而间相胜”的看法,这种看法非常重要,五行的辩证关系,从此变得明了了,这使五行观念更为深刻、成熟。二是将“五行之质”与仁、礼、信、义、智“五行之德”联系起来,把自然(天)与人的社会行为(人)紧密联系起来。

“五行”理念所蕴涵的管理真谛你也会懂!

周易与五行

隋朝时,有个叫萧吉的,著有《五行大义》一书,他列举此前的丰富文献资料,对五行的名称和涵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释,比如,他在总结五行关系时说:“木燃而生火,火焚木而成灰土,土聚而成山,山蕴石蕴金,山石津润,金销为水,水润生木”等等。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以五种要素的联系和对立来解释和猜测事物的变化发展,这是很聪明的一种想法。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乃是蕴涵着事物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既相生(联系、统一)又相克(相异、独立)的,有相生才有事物的共同点和互相联系,有相克才有区别,才有变化和变易,才有发展的动力。

五行思想在古代就已有广泛的应用,五行本来是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后来被用来代表和说明其他种种事物,再后来,因为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五行也代表社会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事项,即所谓:人与天地合其德。阴阳五行在民间表现为方术文化、风水预测、民间信仰和建筑设计,以及农业耕作,时节文化,红白喜事等等方面的构成和矛盾的准则,五行观念的越来越来越广阔。

古人对“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的论述很精彩,比如: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又如:“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再如:“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埋;土能生金,金多水浊。”还有:“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行”理念所蕴涵的管理真谛你也会懂!

五行与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阴阳五行中有很精彩的体现。比如,古代宫廷建筑就是最讲究阴阳五行的,其中,以故宫最集中、典型,故宫的建筑严格遵循着“五行”理念,重相生,防相克。

比如,故宫分外朝和内廷,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称为五门、三朝之制,因为古人认为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内廷多采用偶数,如两宫、六寝等,古人认为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外朝是主殿,其中,太和殿为“阳中之阳”,内廷主殿乾清宫,则为“阴中之阳”,外、内此两个主殿,均用重檐庑殿式,室内天花正中均有藻井,殿前设御路,丹墀上设日晷(gui4)、嘉量等。

再举个例子,比如,社稷坛是最典型、最直观地体现五行思想的。其台基作出表现方位的五色土,坛的四周砌以矮墙,矮墙按五行体系作出各色琉璃瓦顶:东方为青蓝,以应五行之木;南方为赤,以应五行之火;西方为白,以应金;北方为黑,以应水;中央为黄,以应土。其方位、色彩,严格地纳入规范的五行系统。而且,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

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有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社稷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有一墙名“坛墙”,在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拜殿是明清两代帝王在祭扫途中避风雨的地方,故名拜殿。

值得注意的是,阴阳五行与谋略文化、管理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代谋略家,古代的管理者,正是以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来谋划人事的,古人认为,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朝廷政事要合乎天道,政治上要依时寄政,一定不能逆天而动,不违反时节规律,不能使“五行”逆势而相克。阴阳五行是古代谋略的方法论根据,也是古代管理方法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古人揣摩事物发展趋势的基本依据。而且,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时,藤甲兵以甲当船,又能挡兵器,但孔明知道,适于水者不适于火,这即是依“五行”的规律,接着,诸葛亮用火攻,大获全胜,因为藤属木,而火克木。

古代管理者经常将管理对象比喻为“五行”的元素,然后分析被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看看是属于“相生”的还是“相克”的,如果是“相生”关系,那么就能相处和谐,配合、合作会更好,“和”会有“贵”;而如果是“相克”关系,就会有矛盾、冲突,就不容易相处了。而在权力角逐的政治舞台上,有时一些君王会故意以“相生相克”的道理,故意设置条件,让文官与武将、内朝与外朝、功臣与外戚、后宫与相府、部堂大臣与特权宦官等处于“相克”状态,而君王有来利于在势力平衡和双方的矛盾中掌控局面,避免王权旁落,同时,君王有时又利用“相生”的道理,与外戚、宦官、状元、谏官等建立特殊的密切关系,为的是抑制朝中揽权的强臣。“五行”理念成了帝王学的方法论根据。

其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五行”理念依然值得重视的,不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或新科技形态下的新企业,企业内部都存在着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各个子系统之间是互相存在互相矛盾的,比如,生产企业中的人、财、物,产、供、销,其中不管是哪个环节,总是与其它环节互相联系和对立的,配合好,便是“相生”,处理不好,便是“相克”。企业中,不同的活动之间,也是“相生相克”的,生产与研发,生产与销售,采购与储存,采购与销售等等,还有,董事会与CEO,生产经理、销售经理与财务经理,CEO与中层经理人,经理人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等,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有对立关系的。不管是人与人,事与事,或人与事,在企业中都是在互相联系着,同时又是在互相对应,互相竞争,甚至互相有对立的方面,这就需要管理者分出如何分析出“相生相克”状态,如何促其“相生”,避其“相克”,如何利用适度的良性的竞争(相克)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相生)。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企业系统组织中,各种子系统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有序的竞争能增强活力,而无序(熵增加)的耗损,将把公司毁了。关键在于,在管理中运用好“五行”理念中“相生相克”的管理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