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走過40年,方洪波茅忠群樑昭賢等第二代企業家該挺身而出

中國家電走過40年,方洪波茅忠群梁昭賢等第二代企業家該挺身而出

企業家“entrepreneur”一詞,是從法語中借來的,其原意是指“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撕掉企業家身上的財富、自由、地位、權力等標籤,他們身上閃耀的智慧和精神更具有普世價值,能夠最大化喚醒個體成為企業家的奮鬥力量,同時也為今天家電商業的變革提供依據和方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大繁榮》指出,大多數創新並不是亨利·福特類型的孤獨的夢想家所帶來的,而是由千百萬普通人共同推動,正是這種大眾參與的創新帶來了繁榮興盛。40年前的那場改革開放,正是釋放了“人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的野心和創造力。

40年,中國家電產業經濟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商海沉浮、大浪淘沙,只有少數人急流勇進,站在高處運籌帷幄、定義歷史、開創局面。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一批小人物出身草莽,乘勢奮進、改變命運,夢想總有一天會成為像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比爾·蓋茨等一樣的大人物。不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神奇的起點

1984年,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說,是一個神奇的年份。同樣,對於的中國家電產業市場化來說,更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1984年在順德,容奇鎮工業與交通辦公室副主任潘寧,出任珠江冰箱廠的廠長,此前他和團隊在作坊式廠房裡,用錘子、矬子等簡易工具,敲出了一臺雙開門雙溫冰箱。

此時,北滘鎮的何享健已經創業16年,從生產塑料蓋到風扇、剎車閥等,在此基礎上確定美的品牌,成立順德縣美的家用電器公司,準備引進日本技術進軍空調領域。

還是這一年,在青島,35歲的青島二輕局科級幹部張瑞敏被排擠出體制,到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擔任廠長。第二年他接過潘寧的鐵錘,不是造冰箱,而是“砸冰箱”,不過他砸的是76臺缺陷產品。誰造成的問題誰砸,“一邊砸一邊哭”,如今來看,當年這正是成功砸醒了海爾的質量意義和品牌覺悟。

此時,山東大學無線電系畢業的周厚健,進入海信集團前身青島電視機廠做起技術工人;而其同年畢業的華南工學院無線電系學生李東生,進入一家生產磁帶的中港合資企業做業務,次年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成立擔任總經理,最早開始做電話機,TCL品牌揭開序幕。

就在第二年,倪潤峰出任長虹電視機廠廠長,通過引進松下彩電生產線,建設第一幢彩電大樓、發起成立四川長虹電器股份公司,並率先完成市場價格戰引爆,開啟了一場長達10多年的中國彩電業的長虹時代。

如果說,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那麼,在中國商業史,1984年是決定改革開放走向和市場經濟命運的關鍵時刻。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中,把1984年稱為“中國公司元年”。

當改革開放的春潮從南向北、從農村向城市湧動,計劃經濟體制受到市場經濟猛烈衝擊,或主動,或被動,下海創業星火燎原。一大批不起眼的小人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第一批企業家階層走向崛起,他們幾乎都站在“一窮二白”的同一起跑線。

野蠻式生長

歷史總在不經意處留下一些伏筆,為後來者提供必要的路徑和依據。這既是時代的力量,也是命運的巧合。

第一代家電行業的企業家,有的是鄉鎮企業起家,有的是“洗腳上田”的農民,有的還是“知青”……進入90年代勇闖改革地雷陣,時代思潮引發個體行動覺醒和改變,他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個體選擇和擴張,被意外卷裹進改革洪流,並演變為時代抉擇的關鍵落子。

不過,這場深入改革的結果,悲欣交集,一些人被迫離場,一些人繼續奮進。1992年1月29日下午,鄧小平第二次到順德,來到珠江冰箱廠,也就是科龍集團的前身,他驚喜地問:“你們這是鄉鎮企業嗎?”旁邊的潘寧回答:“是,我們是鄉鎮企業。”得知從小作坊發展到聞名全國的冰箱大企業,每年出口接近700萬美元,鄧小平高興地說:“發展才是硬道理。”原定在珠江冰箱廠停留15分鐘,結果延長到40分鐘。

他興趣很濃:“改革開放一定要堅持,而且思想要更解放一點,膽子要更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珠江冰箱廠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之後,中國經濟邁開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步伐。當時,美的、海爾、科龍、格力、春蘭、美菱、小天鵝、榮事達等家電品牌“執白“,長虹、TCL、海信、創維、康佳等家電品牌“執黑”,從群雄紛爭的市場化浪潮中衝破束縛、明確定位、對陣出線,潘寧、何享健、張瑞敏、周厚健、李東生、倪潤峰、朱江洪、陶建幸、張巨聲、陳偉榮、朱德坤、陳榮珍等,紛紛被時代的大潮推到前臺,在市場中歷練,克服自身的素質障礙,與舊體制告別,向現代企業家的轉變探索。

整個90年代,來自日本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三洋,以及美國的美泰克、惠而浦,歐洲的伊萊克斯、西門子、飛利浦,雖然在中國家電市場被尊稱為“洋師傅”,但已經開始感受到中國本土企業強大的攻勢和猛烈的追趕。特別是中國企業靈活的市場價格營銷,以及親近的渠道人脈關係,再加上人海戰術的推廣和海量廣告轟炸,市場格局從最初的洋企業一枝獨秀,迎來了新的挑戰者。

作家餘華的小說《兄弟》中有一段話,來描述鄉鎮企業廠長、農民企業家這個階層的崛起與頑強:”他們像野草一樣被腳步踩了又踩,被車輪壓了又壓,可是仍然生機勃勃地成長起來。”

艱險的變革

按照德魯克(1985)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的說法,任何有勇氣面對決策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成為企業家,並表現出企業家精神,這裡暗含了“人人都是企業家”的思想。

上世紀90年代,走過草莽式擴張,第一代企業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從日本、歐美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製造水平。當然,當時外資品牌的家電產品還只是少數人能夠買到的奢侈品。

相比較技術的引進,對於家電行業的企業家來說,最難啃的硬骨頭則是內部改革,尤其是企業產權改革,企業與政府之間明確界限,關係著創始人是職業經理人還是企業所有者的定位,這在當時需要冒險精神,也是改革的敏感地帶。

1992年,順德作為中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驗田,何享健聞訊立馬毛遂自薦,由於改制早,美的成了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成功募得12億資金。有人形容,“這是一架三輪車駛上了高速公路。”

然而1997年,美的遭遇危機,“南科龍、北春蘭”的說法在空調行業廣為流傳,空調業績從第三下滑到第七,傳言要被科龍併購,何享健下定決心改革管理體制,勸退無法適應新環境的創業元老們,力排眾議,提拔了從內刊編輯、廣告經理、市場部長一路升上來的30歲方洪波,任命其為空調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

不久,方洪波就顯露出隱藏在文藝青年外表之下的狠勁,砍掉本地代理龍頭,儘管90%都是何享健的老相識,親自全國高校招20多個大學生,做銷售骨幹、地方銷售負責人,對全國營銷網絡刮骨療毒式的再造,方洪波不僅帶領美的解除危機,還一舉奠定了美的空調行業一線品牌的地位。

這一時期,美的通過兼併重組進入了洗衣機、電視機、空調等各個家電領域,借鑑國外事業部制,明確了股東、董事會、經營團隊“三權分立”模式,事業部高度自治,總經理自行組閣,但業績不達標整個團隊要承擔責任。

同樣在順德,身為“微波爐大王”的格蘭仕集團創始人梁慶德,在企業轉制完成“私有化”中涉險過關。1996年,科龍在香港上市,旗下容聲、科龍兩大白電品牌,三年後又在深圳上市,鄉鎮企業風頭蓋過國有企業。然而,此時隕落已埋下伏筆,產權改革,容奇鎮政府獨資公司仍控股80%、員工持股20%,“冰箱大王”潘寧,只能是改革的旁觀者和國資看守者。

1999年,潘寧被退休,步華寶董事長鬍成珠後塵,移民加拿大,悲憤離場。失去靈魂人物的科龍,此後在資本市場失迷,幾易其主,在顧雛軍民營化改革過程中折翼,最終2005年海信接盤科龍,也標誌著中國家電企業的競爭進入南北融合時期。

企業家精神

幾乎與愛迪生同時,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斯旺也發明了燈泡,從技術角度,斯旺的燈泡更好。於是,愛迪生購買了斯旺的專利權,並用於自己的燈泡生產中,還深入思考改良融合,通過他的改良及推廣走進千家萬戶的。最終,科學家斯旺發明了一個新技術產品,而愛迪生則直接創造了一個新的產業。

企業的核心在企業家,而企業家的核心在於企業家精神。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堅持、智慧、責任、誠信、勤奮……,幾乎從所有優秀的家電企業家的身上都能看到這些優秀的品質,但是真正讓他們成為企業家,並非僅是這些,更深層在創新,是開創了一個產業,還是引領了一個產業。

特別是,企業家的個人命運與企業命運綁定,他們能否走得更遠,關鍵在於是否適應時代的需求持續學習、持續變革。在2007年正月初八,春節長假後上班第一天,一向低調老成65歲的何享健在內部高管會議上提出:“我要否定自己,去變革!”

無獨有偶。同樣喜歡老莊之道的張瑞敏,以“自以為非”為座右銘,不論是鐵錘砸冰箱,還是“人單合一”砸組織,都在潛移默化影響海爾的變革。實際上從1984年至今,海爾歷經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全球化戰略、網絡戰略五次重大變革”。

張瑞敏深信“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對於“自我顛覆”有一個更淺顯的解釋:雞蛋從外面打破只是人們的食物,但從內部打破就會是新的生命。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也非常欣賞這句話,學習海爾、美的深入佈局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

2016年,海爾併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GEA),並激活這條休克魚。張瑞敏對GEA員工說:“我不是你們的領導,我和你們的領導都是一個人——用戶。”

自2008年之後,全球經濟發展龜速,中國企業家帶領中國企業再次改革轉型,家電產業向著科技化、智能化、全球化的大方向推演,持續高增長帶動世界家電變革發展。

2017年,TCL繼買下在好萊塢的中國大劇院的十年冠名權之後,在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德國柏林、英國倫敦、澳大利亞悉尼和意大利羅馬的核心地段,打出中國品牌的廣告。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球場出現海信LOGO,這是中國家電企業首次出現在世界盃賽場。

這些背後,則是中國家電市場跨越式發展,幾乎以10年為一輪迴,規模體量從改革之初的4.2億元增至1.5萬億,擁有全球最大的家電市場、最大的家電產業鏈和產能,跨國併購成為常態、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中國家電企業基本自主掌握全產業鏈競爭,中國企業家精神開始光照世界。

誰是王者

縱觀世界經濟的繁榮進程,如果說19世紀20年代屬於英國,20世紀60年代屬於美國、90年代屬於日韓。那麼,21世紀初則屬於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則是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因子。

2018年是改革40週年,在人民大會堂,77歲的美的何享健,75歲的長虹倪潤峰、71歲的海爾張瑞敏、62歲的TCL李東生,成長於家電行業的這四位企業家獲得了改革開放“改革先鋒”殊榮。此時,家電業第一代創業型企業家們,基本都已兩鬢斑白,有的仍在堅守,有的已隱退幕後,但是他們的企業家精神和影響力,早已在家電產業紮根泥土、枝繁葉茂。

不過,家電企業普遍面臨著一個隱憂,隨著第一代家電企業家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在逼近,但是各個企業的轉型發展進入下半場,更加緊迫也更加艱難。從全世界大企業的經驗來看,往往是這樣:一個領導人做得時間越長、越成功,他離開的時候這個企業受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體兩面”。

企業興衰如同人的生命,規律的必然。如今,改革跨越時刻,又到激盪鉅變的時代,世界新一輪產業革命爆發,短缺經濟過渡到過剩經濟、數字經濟,傳統制造業向工業互聯網轉變,互聯網催生一大批創業者湧進打破傳統格局、遊戲規則,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中青年企業家活躍起來,主導新變局,挑戰舊秩序,全球變革成為常態。

當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被微軟收購,在記者招待會上,CEO約瑪·奧利拉最後說了一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說完,幾十位諾基亞高管灑淚。比爾·蓋茨也反覆強調“微軟的生命只有18個月!”

今天,全球發展和競爭不確定性陡增,商業變革的週期大大縮短,時代甩掉一個人或者企業,不僅不會說再見,甚至都不會看你一眼,競爭更不相信眼淚。面對中國家電企業未來10年乃至20年,究竟如何破冰前行、走出新路?

第一代企業家已貢獻了幾乎所有的智慧和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此時需要方洪波、茅忠群、梁昭賢等第二代企業家們挺身而出,自主思考並給出方向和答案了。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