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小区“遛蛇”,把视频发到群里:粑粑,你想证明啥?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就可以每天获取本头条号发布的育儿知识,情感交流,生活百科等!芽儿妈妈,坚持分享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育儿小经验,欢迎订阅!

近日一段两个小孩在小区遛蛇的视频引起热议。

在广东东莞某小区,父亲黄运权为了锻炼女儿们的胆量,把在散步时发现的蛇抓了回家,经过几天将其“驯服”并在蛇头缠上胶带后,在小区的公共草坪让孩子遛玩。

爸爸把视频分享到小区业主群,并称“这是我家的宠物”。本想炫耀一下女儿们的胆量,不料却引起恐慌。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一边倒反对这位爸爸的做法。


让孩子在小区“遛蛇”,把视频发到群里:粑粑,你想证明啥?

黄先生说因为自己家里三代从军,骨子里一直崇尚军人的阳刚血性,于是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胆量和野外生存能力,并列举出他对孩子们的培养日常。

讲真,比起现在很多隐形爸爸,黄爸爸对孩子们的用心陪伴确实应该点赞。不过单凭自己爱看《动物世界》就断定该蛇没毒,还让孩子们遛玩,这就有点坑娃了。

上网搜了下,找了一些长得相似,却有的无毒而有的有毒的蛇的资料。比如颈棱蛇无毒,蝮蛇有毒;斜鳞蛇无毒,眼镜蛇有毒;链蛇/黑白王蛇无毒,银环蛇有毒;奶蛇无毒,珊瑚蛇有毒……

在还没教会孩子如何准确辨别哪些蛇是否有毒,遇到蛇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应对时,就只是单纯让孩子抓蛇,玩蛇。坦白说,除了鲁莽以外,我真看不出来这到底勇敢在哪里。

让孩子在小区“遛蛇”,把视频发到群里:粑粑,你想证明啥?

01

之前很多人爱看《荒野求生》,我也一样。看着贝尔每次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求生欲满满,各种补充蛋白质,丰富的野外知识加上敏捷的身手和过人的胆量,这应该就是黄爸爸所崇尚的铁血硬汉吧。

但后来看《跟着贝尔去冒险》感觉就不一样了。也许这种节目本来就有一定的娱乐性吧,所以很多在大自然中的野外生存、求生知识都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刻意安排让明星们吃蚯蚓青蛙、牛眼牛睾丸的惊悚场面。越是恶心,明星们越是痛苦,就越能吸引观众。

让孩子在小区“遛蛇”,把视频发到群里:粑粑,你想证明啥?

后来有一期需要让明星们喝尿。所有明星都经过一轮内心斗争,最后很艰难地喝下去了,然后被教练和同伴们夸奖说“你很勇敢”,“你很棒”,“你做到了”,除了韩雪。

韩雪是唯一一个不在乎大家评价,坚决拒绝喝下尿液的人。她说她知道在真正求生的时刻,喝下尿液能救自己一命,在那种环境下她也许会这么做。但现在却是为了要证明自己而喝尿,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证明。

我们经常很难分清“我是谁”和“证明我是谁”。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想“证明”。

黄先生想锻炼孩子的胆量,但他没让孩子在家玩蛇,而是选择在小区的公共草坪上,并且拍下视频发到群里。这样做除了想让孩子练胆,其实更是希望通过练胆的行为,证明自己的孩子很勇敢,最终得到别人对他“好父亲”,“教子有方”这样的角色肯定。

让孩子在小区“遛蛇”,把视频发到群里:粑粑,你想证明啥?

这种为了证明而证明的本身是无意义的。就像家长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会唱歌,只要客人来了就无论孩子正在干什么都得停下,先去给客人唱歌一样,除了获得客人出于礼貌的夸奖和掌声,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以外,对孩子唱歌本身是无太大意义的。

黄先生也是如此。他的孩子们既没学到动物知识、生存技能,也没学到尊重环境和顾及他人感受。她们只学会了如何在别人面前炫耀和证明自己的“勇敢”。

02

证明分两种:证明给自己看和证明给别人看。前者能激发自身内在的潜能,让自己更自信;后者则被他人的称赞所绑架,变得越来越心虚没底气。

总想“证明给别人看”的人也分两种:一种是不自信,或者叫“他信”的人。总想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别人夸我好我就是好,瞬间膨胀成宇宙;别人否定我甚至只是没夸我,我就是很差劲,然后又秒压缩成黑洞。“他信”是我们普遍都有的问题,其根源是

缺乏完整的自我认知,过度依赖外部评价。

让孩子在小区“遛蛇”,把视频发到群里:粑粑,你想证明啥?

“他信”的父母会无意识地通过要求、管教自己孩子的一言一行,看孩子的表现是否被外界认可或高度评价,来衡量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或成功的父母。夸娃即夸我,通过让娃优秀来获得自我肯定。

另一种是不敢直面自己的弱点,想通过一次次证明来逃避或掩盖不被允许和接纳的那部分自己。

主持人乐嘉曾经因为带他4岁女儿参加沙漠76公里徒步的新闻在社交网络引起了很大关注。4岁的小姑娘每天平均需要行走20公里。因为步伐小,总是和爸爸落到大部队的后面。并且因为路途艰辛,孩子的腿上发出密密麻麻的红疹,腿和脚都起了水泡。即便这样,乐嘉和女儿还是坚持到了终点,完成了76公里徒步的旅程。

著名跑步教练王晓刚建议三岁以内的幼儿不要进行训练,因为儿童在这个阶段时,髌骨和膝盖骨包括其他软骨韧带等还未长全。如果想训练长跑的话,四岁左右可以开始,不过量要控制在几百米。

让孩子在小区“遛蛇”,把视频发到群里:粑粑,你想证明啥?

美国儿童运动与健康顾问研究院McCambridge博士的报告也指出,直到青春期,儿童的主要锻炼重点是掌握运动技能,而非耐力训练,真正有目的的耐力锻炼还是在14岁开始为宜。而乐嘉却说,会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女儿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她这一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和坚持。

无论男孩女孩,培养其独立、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是我们普遍家长都认同的教育理念。而乐嘉用到“这一生”和“必须”来说明锻炼女儿的必要性,不仅表达了他对心理素质的重视,而且更像是在向女儿暗示:你的一生必定充满艰辛,并且无依无靠。

也许是他的人生经历,使他构建出这样的信念:人生是沉重艰难且充满危险的。一旦有了这样的恐惧和压力,就会想尽办法、用尽力气去对抗或者逃避这些情绪,因此这时他的“教育方式”已经跟教育本身没多大关系了。

正如一个从小被欺负的人,当他看到自己孩子手中的玩具被抢,就会暴跳如雷指着孩子骂,说:“你个没用的家伙!怎么不去抢回来!”这时其实他并不是在教育。也许孩子本身是不当回事的,只是家长在逃避自己曾经被欺负时的恐惧和愤怒情绪,抗拒当时那个软弱的自己。

与其说想让孩子变强,不如说是逃避自己内心的弱。

03

孩子是父母最完美的投射。你最爱拿孩子来炫耀的部分,就是你自身最缺且最在意的部分;你对孩子最嫌弃最不能接受的部分,也正是你内心最恐惧最排斥自己的部分。

时下流行高呼“允许孩子的不够好”,“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其最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观察你与孩子的关系。越能接纳自己的人对孩子就越包容,反之亦然。有时候勇敢真不是刻意给自(孩)己(子)挖坑再打着鸡血强迫自(他)己(们)跳过去。而是在人生遇到种种困境时依然敢于面对,并且坦诚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但我也相信你会努力扛过去。”

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自信了,才会开始自信;只有承认自己有时的不够勇敢,才会真正勇敢。

您只需要每天花很短的时间来阅读既可以搞定了。如果您感兴趣,请关注芽儿妈妈,更多育儿知识期待与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