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效應:給青少年留一點餘地,別吃人血饅頭

不到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接連發生了兩起青少年錘殺父母的慘劇。

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兩起案件似乎是毫無關聯的兩起獨立案件。這兩起獨立案件中的青少年互不相識,他們的作案動機雖然相似,作案手法雖然差不多,作案後都去網吧走了一遭的行徑雖然驚人的一致,但是這仍然是兩起毫無關聯的社會慘劇。

這兩起社會慘劇中的青少年似乎是天生惡魔,他們的作惡與大肆報道他們“事蹟”的人毫不相關。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

稍微有點心理學常識的人或者是讀過心理學科普讀物的人都知道,這兩起——包括將來還有可能在近期發生的惡性事件——社會慘劇之間的聯繫,絕不是大部分人浮在表面認知的那樣。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博士在他的《影響力》一書中的社會認同章節中的“有樣學樣”章節中曾形象的揭露了媒體大肆報道惡性事件與惡性事件本身發生之間的緊密聯繫。其中西奧迪尼尤其著重介紹了大肆報道青少年惡性事件與青少年惡性事件頂風爆發之間的關係。


維特效應:給青少年留一點餘地,別吃人血饅頭


西奧迪尼博士將這種關係總結為:對暴力事件大肆報道會讓可怕的結果降臨到相似的人身上去——不管作用對象是自己,還是別人。

這種關係基於西奧迪尼博士在書中所提的“社會認同原理”,即人會在極不確定的前提下,出於某種目的模仿周圍相似的人的行為。

其中因為青少年的心智尚不成熟,模仿能力又處於人一生中的巔峰時刻,所以社會認同原理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也就是說,今年元旦錘殺父母后又跑去網吧的13歲少年,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一個做出殺父殺母暴行的少年的影響。

當然這只是推論,但是如果有人能去查看一下這個13歲少年的網頁瀏覽記錄的話,很有可能會發現這少年曾瀏覽過上一個近期做出類似暴行的少年的相關報道。

結果極有可能會震驚掉一堆人的下巴。


維特效應:給青少年留一點餘地,別吃人血饅頭


除開西奧迪尼博士,菲利普斯教授提出的維特效應似乎更具說服力,因為他利用統計數據,有力的解開了社會認同原理的這個病態延伸:陷入困境的人會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有關這個病態延伸的一個可怕數據表現為:每條自殺新聞會殺掉58個本來能活下去的人。

也就是說,這五十八個陷入困境的人——也許他們經濟上出了困難,也許他們感情上遭受了挫折,也許他們健康上有了問題——如果在困境中獲得了幫助,哪怕這幫助只是雞湯中的一個積極陽光的案例、一個同樣陷入困境但是積極拼搏從未放棄的案例,他們都有可能咬一咬牙就挺過了,然後東山再起或者至少是走出困境。但是他們不幸的看到了一條自殺新聞,或者是惡性致死案件,社會認同原理的病態延伸將會在這個時候表現出可怕的主導生死的力量——陷入困境的人一直緊咬的牙鬆開了,然後他們“慷慨”赴死。

同上文所說的,在模仿能力處於一生巔峰、但是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群體中,維特效應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表現極為強力。因為青少年經濟不獨立、心智尚未成熟,很有可能因為已經有了一臺筆記本電腦而又想要另一臺而與父母陷入爭執,進而雙方陷入長達數月的冷戰期。如果再碰上脾氣同樣火爆的父母對孩子動了手,青少年極有可能就會在短時間內“恨”(A)上父母。

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恨”上父母的時候,或者是因為父母不給我們買糖,或者是因為父母不允許我們談戀愛。本來這種狀態將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消失,但是這時候青少年看到了大量惡性致死事件的相關報道——這時候可怕的維特效應就會發揮魔法般的效應,青少年就會變得如同魔鬼附體一般。


維特效應:給青少年留一點餘地,別吃人血饅頭


所以當昨日13歲少年惡性事件再次被大肆報道,並被各種無良自媒體利用牟利的時候,我就覺得渾身一陣惡寒。

這兩起事件不僅過程極其相似,甚至就連相隔時間都如維特效應所預言的那樣!

如果我們把目光再往前調一下的話,剛剛過去的2018年中的幾起滴滴惡性事件,似乎也恰好印證了維特效應的魔力!

所以我懷著沉痛的心情,請求但凡還有一點兒良心的自媒體大V們:給青少年們一點兒餘地,別吃人血饅頭。傳統媒體我們就不用管了,他們的新聞工作者至少還是有一定的行業資質,在報道的時候也會收斂一點,但是自媒體的門檻太低,太多人為了蹭那個熱點賺錢,套過來這個案例就開始胡編亂造。

別的事情開局一張圖你隨口編我們可以權當看文章的時間都餵了狗,但是你人血饅頭吃的滋滋有味那就真過分了。

別蹭這個熱點,惡性事件留給人民日報、新華社這種有能力在報道警示人們的同時化解社會影響的權威媒體去報道就行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沒有好牙口,別吃人血饅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