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悝这样断案——你服不服?

自撰的野史,权且一乐。

话说李悝为了把《法经》进一步完善,奏请魏文侯自己做了大法官,这天路过一个村落,遇到有两个人在争吵,旁边很多百姓也跟着叽叽喳喳,李悝上前一问,事情大致明了。

看李悝这样断案——你服不服?

原来这争执的两人中,其中一人为卖柴人,另一人是个商贩,起因是卖柴人拿着一布袋,里面有30币,说是自己捡到的,等人来取。商人说布袋是自己的,但是其中原来有50币,是卖柴人自己藏起了20币,而周围的人只是跟着起哄罢了。——这是典型的一起扯皮案件,双方都是各凭说辞,很难能证明事实真相如何,李悝决定先把他们带回衙门。

看李悝这样断案——你服不服?

李悝端坐大堂,决定分开审理。

卖柴人先说:”小人如厕时捡到一袋钱,打开一看是30币,回家之后准备交给老母,但是老母说,这是捡来的钱财,可能是别人的救命钱,让我赶紧送回去,我就赶紧带着钱袋到了捡钱的地方,后来那商贩来寻,我就给他了,谁知他咬定袋中是50币,我自己私藏了20币,大人,我真是没有私藏啊,您一定要明断。”李悝一听,让卖柴人下去,然后唤商贩上堂。

商贩:“大人,小人袋中原本就是五十钱,就是那卖柴的私自藏起来了20币,大人请为我做主。”李悝让他下去,唤围观的人上堂。

围观群众:“我们也不知具体多少钱,只是这卖柴的能主动过来还钱,觉得商人应该给他一些酬劳,就跟着瞎起哄,袋中具体多少钱,我们实在不知。”

李悝一听,心中有了计议,唤卖柴人和商人同时上堂。

看李悝这样断案——你服不服?

李悝:“那卖柴人,我且问你,你捡到的布袋里究竟有多少币?”

卖柴人:“30币。”

李悝:“那商贩,我问你,你丢的布袋里究竟有多少币?”

商贩:“回禀大人,50币。”

李悝:“事情很清晰了,卖柴人,你捡到的并不是他丢的钱袋,你且拿着钱袋回家赡养老母去吧。”

商贩急了:“那是我的钱啊大人!大人!那是我的钱!”

李悝:“你丢的是50币,他捡的是30币,显然不是你的,而且他若想私藏你的钱,何必又拿着钱袋来到寻失主,你丢的钱袋自己好生去寻,不要烦扰卖柴的了,退堂!”

……

围观者闻言,一片叫好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