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時候,你對娃的“心疼”,只會讓他更可憐!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OK媽說:

推送前突發得到消息,微信又升級了,訂閱號又出現了點小變化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所以第一時間和大家說說這個變化,那就是文章最後的右下角處“點贊”變成了“好看”(如果大家已經迫不及待要拖下去看變化了,那就記得在“好看”這裡點擊一下哦,然後也別忘了回頭來看今天的好文哦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

朋友家娃自從生病出院回家後,脾氣就變得很大,特別的作,要看電視就得給馬上他看、看中什麼玩具就得給買給他……事事都得順著,一個不滿意或者沒立刻滿足到,娃就發脾氣撕心裂肺地大哭。

朋友苦不堪言,問我:“怎麼辦呢?快救我!恨不得揍他一頓。”

想起之前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一次帶著OK和家人在騰衝度假,小傢伙突然發燒病倒了,本來一早他只是胃口不佳,心情還算平穩。卻沒想外公外婆一個勁說,小寶貝額頭那麼燙,飯也吃不下,太可憐了,等會兒出門,我們抱抱。這麼一說,OK開始大哭,整一個“自憐自艾”的架勢。接著稍不順心,就開始打開哭腔……後來類似的情況發生好幾回,遇到啥情況,本來孩子沒啥,我們大人在一旁哎喲來哎喲去,表現得“格外心疼”後,OK就開始“作”了。

孩子通過大人的反饋來認定自己是可憐的,需要被同情和特殊照顧的,於是趁機提出一些“無理要求”。

其實這是特別值得警惕的事情,所以今天還是把之前和大家聊過的話題:很多時候是我們‘可憐’孩子,才讓孩子更可憐了,再叨叨一下,也記得讓家裡其他人看一下,育兒從來都是統一戰線才會卓有成效的。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心疼”娃通過可憐他的方式表現出來,也許是另一種傷害

和我朋友、OK外公外婆一樣,在娃受傷、生病、或者遭遇到一些環境變化時,大人總是會覺得孩子“好可憐”,並且不自覺的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我們憐憫孩子的情緒來。

我朋友家的娃是因為肺炎住院的,在住院期間,每天都要打點滴,雖然是埋了滯留針,不用每次都扎針,但看著孩子難受的樣子,朋友恨不得自己替娃受這個罪。而寶爸和爺爺奶奶則是想著法地哄孩子:“小可憐,是不是很難受啊,想要什麼?給你買。”娃病好了,脾氣卻變得很大,特別難搞了。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娃生病時,我們心疼是必然,但完全沒必要把這種“心疼”以“可憐孩子”的狀態表現出來。其實這時候他們更需要父母傳達一種戰勝疾病的正能量,而不是“消弱孩子勇氣”的憐憫,以及因憐憫而生的對孩子無條件的滿足和妥協。

小孩子總是從父母對待某件事的態度中去判斷這件事。如果爸媽的態度傳達出“生病沒啥大不了的,人都有生病的時候,身體雖然不舒服,但我們可以勇敢去戰勝它。”那孩子就會多點勇氣,覺得我也可以!

相反,要是父母只是一味地憐憫孩子,那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很可憐,把生病變成一件可怕的事,病痛似乎更加不可忍受,孩子恢復得也更慢。

並且,娃病好了之後,還會形成一種慣性心理。為啥之前能滿足的要求現在都不行了?於是乎,變得特別作,特別愛發脾氣。

有的娃還有了“裝可憐”心理,知道只要我“可憐”,爸媽就會滿足我的一切要求,繼續裝可憐“操縱”周圍的大人,造成惡性循環。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警惕!可憐孩子會激起他們的恐懼心理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指出:

不要可憐孩子,即使有理由、可理解,憐憫也是有害的。

孩子對大人的態度非常敏感。如果我們可憐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有自悲自憐的合理理由。

當孩子自悲自憐時,他的痛苦就回加倍,因為這時他不是去面對他的困境或積極尋找解決方法,而是越來越依賴於他人的憐憫,非要等人安撫才能好起來。

漸漸地,孩子越來越沒有勇氣,越來越不願意面對現實。

看完這段,深感父母的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娃有多重要!

憐憫會挫傷孩子的勇氣,激起他們的恐懼心理。在父母的憐憫的態度裡,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和無能,於是便不敢行動、更加懦弱,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這本書裡講到一個案例:

梅利是收養的孩子,養母心裡一直覺得這個孩子一出生就被拋棄了,很可憐,所以加倍地對梅利好。院子裡有兩個鞦韆,梅利和小夥伴一起玩盪鞦韆。梅利要玩哪個,她媽媽就馬上把小朋友哄下來,讓梅利玩。

養母因為憐憫梅利,而把梅利寵得無法無天,這對孩子性格的負面影響不比親生父母拋棄她的影響小。梅利形成一種“我非常不幸,這個世界都欠我的”的心態。

是的,我們的憐憫心可能會害了孩子。

憐憫建立在不對等的基礎上,當我們認為對方弱小時,我們就會憐憫對方。結果卻會削弱對方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導致他們趨向消極、抱怨、陷入悲慘的惡性循環。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想起了,去年看過的一部電影《雄獅》。主角薩羅原本生活在印度貧民區。一次偶然,走丟後,成了露宿街頭的流浪兒,最終被送進了收容所,被一對澳大利亞夫婦兩收養。

這對夫婦還收養了另外一個印度男孩。這個弟弟及其敏感,動不動就自殘、打自己,養母特別憐憫這個孩子,為他傷透了心。

薩羅的養父母並不是不能生孩子,他們的領養是出於對弱勢兒童的憐憫幫助之心,而憐憫之心也影響到了孩子的性格,弟弟長大後,也性格陰鬱消極。

放棄隨意的"憐憫"、教孩子學會克服失望才是頂頂重要的事

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中說:

我們避免可憐孩子,孩子就能學會克服失望。

我們把輕鬆的態度傳給孩子,孩子就能避免過度失望。

在孩子遭遇疾病、面對困境時,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克服困難中獲得成就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有理智行為的能力,我們就要放棄隨意的憐憫。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對這段話不能再同意了,遇到問題時,孩子需要的是共情,而不是憐憫。

想起OK小時候一件事。有一次,我答應帶OK去科技館看4D電影,他心心念唸了好久,但結果第二天是週二,我不知道科技館閉館。到了科技館門口,看著進不去,OK大哭,抓著門不肯走。我當時也覺得是自己沒做好,如果我前一天查好情況,就不會白跑一趟,讓娃這麼傷心。

當時我說:“對不起,媽媽不知道今天閉館,明天媽媽帶你來好不好。”OK一聽哭得更兇了。我也無可奈何,只能等他自己平靜下來。

其實,那時如果我說:“沒有看成4D電影,你很失望、很難過是不?媽媽也和你一樣難過,我們怎麼出門前就沒確認一下開館時間呢?”沒準兒,他情緒就沒那麼大了呢。在孩子遇到狀況時,去“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可憐他,才是更好的做法。

太多时候,你对娃的“心疼”,只会让他更可怜!

而共情也是門大學問,只是理解娃的情緒和感受那才做對了一半。我們還要和娃一起探討出解決方案,比如之後有一次我答應和OK一起去野生動物園,但第二天一早發現霧霾非常嚴重,我和OK說天氣實在糟糕,外出對身體不好,我們改天去吧。他自然是很難接受的,開始癟嘴要哭。不過因為有之前的經驗,我早就想好了代替方案,我們原本計劃好的,你也期待了很久,現在媽媽突然說要改天去,你肯定很失望對不對?我也是,天氣好點,我也好想和你一起去看看動物們呢。不過我剛才想了一個主意,我們可以在家“過家家”(他那陣很迷戀角色扮演),去邀請樓上的凡凡哥哥一起在家裡做麵條餛飩燒菜好嗎?小傢伙愣了一下,點頭說好,我抱住他,親了一口,那你會邀請媽媽一起參與嗎……一下子,OK就從剛才的“壞情緒”中出來了!

我們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氣、堅強和能力來應對生活的打擊,而這些不是長大成人後就會自動擁有,而是從孩提時代就要慢慢建立的。

支持孩子的自尊心,而是不激發孩子自我可憐。當打擊出現時,孩子會從大人的態度中尋找如何應對的線索和方式,通過大人的態度找到自己行為都的方向。

OK媽說:

最近看了好幾個有意思的紀錄片,過陣子和大家一一分享哦。還有大家希望我繼續分享大腦科學相關的,必須的,接下來會有“大腦告訴你晨醒要讓陽光照進來有多重要”,“究竟吃什麼對寶寶的大腦最有益”,“為什麼也該讓寶寶的大腦必需有閒暇”等等。

另外,我們號的媽媽們從來都是習慣留言,忽略點贊,但今後也要期待大家除了留言和我說說話,也順手點點贊,據說,收穫的“好看”評價越多,越多的人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