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電子手環算什麼,考慮下植入傳感器?

戴電子手環算什麼,考慮下植入傳感器?

李詠病逝的消息讓無數人為健康多心疼了三秒鐘,朋友圈也頓時瀰漫起了濃濃的“養生”風。

而當無數人還在糾結戴什麼樣的電子手環來做健康管理時,已有人用上物聯網植入設備來進行專業級實時數據監測了。

前幾日,YY創始人李學凌就給自己植入了專用傳感器來對血糖數據進行跟蹤。對此,不少專業人士表示,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成熟,利用傳感器進行健康管理的解決方案已十分成熟。

在物聯網時代,人類可能還會給自己植入更多終端來跟上人與人、人與機器間的信息交互速率。

植入傳感器採數據 健康管理更便捷

“李學凌用的傳感器可通過幾毫米長的小型探頭插入皮下,進行組織間液葡萄糖水平實時監測,可有效替代傳統指尖採血等檢查。”一位醫學博主表示,這種監測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疾病防控和治療中。

日漸成熟的RFID技術是這類監測方法成熟的關鍵,該技術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就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極大便利了信息的傳輸與更新。

“以前很多監測都得到專業機構做,用專門的設備才能看到數據。”一位醫生表示,現在這種植入式監測設備每分鐘可自動測量1次葡萄糖濃度,更可通過傳感器進行實時數據交互,推算葡萄糖值變化趨勢,“更豐富的數據方便了我們提供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對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診治十分重要。”

為李學凌提供解決方案的醫療公司表示,物聯網技術的引入讓健康數據的採集和挖掘更簡單,每個用戶都能建立自己的飲食和血糖、血壓間的個性模型,以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他們的解決方案已開始支持所有FDA、CFDA審批過的三高和痛風傳感器。

沉澱歷史信息 人機交互需更便捷手段

物聯網進入健康管理產業背後是更高頻度的個人數據採集與交互的需求。植入多功能傳感器不僅能記錄個人當下行為信息,更能沉澱完整的動態和歷史數據,是非常有效的信息交互手段。

“經過授權,相關服務提供商就能通過讀取這些傳感器數據來提供更個性化、更高效的解決方案。”一位工程師表示,全球已有超4萬人在用植入式設備,他們不僅以此來控制智能設備,同時也與其他人和機構做信息交換。

目前,已有國家在測試利用加密芯片來記錄護照持有者姓名、年齡、國籍及行動軌跡的手段來快速確定個人身份,更有慈善組織計劃給特殊人群植入記錄病史、血型等健康信息的芯片,以便緊急情況下,讓醫生可快速讀取信息進行救治。

也有不少極客表達了對植入高精度定位芯片的需求,他們不僅想獲取自己的數據,更想與周邊終端通信獲得他們的位置來實現智能生活。在將來,無人車可根據你的日常行程提前規劃路線,家用電器可根據你的時間規劃提前開啟,那該多方便。

對此,全球領先的精準位置服務公司千尋位置預測,未來3到5年,人類社會將逐步演進到“機器人時代”。數十億自然人和數百億甚至上千億智能終端和無人系統將在同一時空下進行數據交互。

人類要想跟上更快的社會節奏,可能還真要部分“機械化”來追趕機器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