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苦身世的冼星海,如何把音樂做成爭取群眾解放的“武器”?

寒苦身世

1905年冼星海出生時,當船工的父親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的接濟生活;6歲進私塾,祖父病逝失學了,便隨母親去了新加坡;1918年回廣州進入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所辦的義學,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大音樂傳習所,靠當圖書館助理員維持生活;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

巴黎勤工儉學

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勤工儉學,靠在餐館當跑堂、在理髮店做雜役等維持生活,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幾次暈倒,險些被警察送進陳屍所;後在中國留學生馬思聰的幫助下,引見他師從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兩位大師欽佩他的毅力,免費為他授教。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由於他的衣著老舊被門警阻攔,險些進不了考場。考試後主考官杜卡斯代表評委會宣佈:“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學成回國

1935年夏冼星海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到了祖國。國民黨想利用他的名氣寫頌歌,無孔不入的商人花重金請他寫“桃花窩裡美人多”之類東西,他都不為之所動,卻不要任何報酬,為進步電影配曲。

冼星海參加上海學聯的救亡宣傳活動,國民黨當局派保安隊到現場阻攔學生。青年詩人塞克把自己寫的一首詩交給冼星海。他只用了5分鐘就寫出曲譜:“槍口朝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在場學生唱響了這首《救國軍歌》,很多人邊唱邊流淚。

奔赴延安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魯藝的邀請電報,他高興地對妻子錢韻玲說,我們到延安去吧。說走就走,兩人奔赴延安,冼星海擔任魯藝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在延安的艱苦條件下,黨中央非常尊重特殊人才,朱德總司令每月津貼只有5元,卻給冼星海15元,他每星期還能吃上兩次肉,兩次大米飯,每餐還加一個湯。

他的創作也進入巔峰期,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留在人們腦海中冼星海的形象是穿著灰布軍裝、腳穿草鞋、打著綁腿,指揮著那首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之《黃河大合唱》,那旋律那歌聲成了曠世千古的絕響。

赴蘇一去未回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配樂。臨行前,毛澤東還在家中請他吃飯踐行呢!

隨著二戰爆發,該片製作停頓,因交通中斷冼星海被迫留在哈薩克,他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管絃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

1945年初冼星海的肺病日益嚴重。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絃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雖然得到斯大林批示,轉入莫斯科一家醫院,由於患嚴重血癌,迴天無力,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僅40歲。李立三夫婦為其料理後事,與蘇方一起為其舉行隆重安葬儀式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一部交響詩、一部管絃樂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還寫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論文。

冼星海一生把音樂當成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聲中永遠記住了冼星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