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苦身世的冼星海,如何把音乐做成争取群众解放的“武器”?

寒苦身世

1905年冼星海出生时,当船工的父亲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的接济生活;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失学了,便随母亲去了新加坡;1918年回广州进入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大音乐传习所,靠当图书馆助理员维持生活;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巴黎勤工俭学

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勤工俭学,靠在餐馆当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警察送进陈尸所;后在中国留学生马思聪的帮助下,引见他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两位大师钦佩他的毅力,免费为他授教。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由于他的衣着老旧被门警阻拦,险些进不了考场。考试后主考官杜卡斯代表评委会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学成回国

1935年夏冼星海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到了祖国。国民党想利用他的名气写颂歌,无孔不入的商人花重金请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东西,他都不为之所动,却不要任何报酬,为进步电影配曲。

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拦学生。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他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在场学生唱响了这首《救国军歌》,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奔赴延安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艺的邀请电报,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说走就走,两人奔赴延安,冼星海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非常尊重特殊人才,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却给冼星海15元,他每星期还能吃上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还加一个汤。

他的创作也进入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留在人们脑海中冼星海的形象是穿着灰布军装、脚穿草鞋、打着绑腿,指挥着那首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之《黄河大合唱》,那旋律那歌声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赴苏一去未回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配乐。临行前,毛泽东还在家中请他吃饭践行呢!

随着二战爆发,该片制作停顿,因交通中断冼星海被迫留在哈萨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

1945年初冼星海的肺病日益严重。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虽然得到斯大林批示,转入莫斯科一家医院,由于患严重血癌,回天无力,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仅40岁。李立三夫妇为其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为其举行隆重安葬仪式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冼星海一生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冼星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