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燈”說燈」西固:千餘盞民間手工燈籠迎新春

「“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

「“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
「“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走在西固的大街小巷,一串串大紅燈籠高高掛起,行道樹上各種晶瑩剔透的霓虹燈線閃閃發光,造型別致的金魚、蝴蝶、玫瑰、荷花等小型燈整齊地分列公園路兩側……而在金城公園內假山旁的健身步道上,千餘盞精緻的民間手工燈籠已經懸掛展出,吸引了大量遊客駐足觀看,成為金城西固迎春燈會期間一道獨特的風景。

「“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

西固迎春燈會,在西北地區盛譽已久,承載了無數人心目中的春節印象和美好回憶。自1986年首次舉辦“西固燈會”算起已經走過了30餘載,在這過程中讓群眾文化活動“唱主角”的基本原則一直沒有改變。其中,面向全社會開展的民間手工燈籠作品徵集展出活動,經過連續兩年的努力和探索,如今已經成為全社會尤其是西固居民樂享參與、表達美好祝福、建設幸福家園的一項群眾性文化活動。就像一位參賽者說的,“每到新年和春節,不製作一盞集聚全家人智慧的手工燈籠,手都會癢癢”。

「“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
「“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
「“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小灯”说灯」西固:千余盏民间手工灯笼迎新春

記者從負責徵集展出活動的金城西固迎春燈會指揮部辦公室瞭解到,2017年,他們共收到社會各界製作的手工燈籠1200多盞,展出919盞。2018年,在參賽條件和製作標準更高的情況下,社會各界參與制作比賽的熱情再次高漲,共收到手工燈籠1300多盞,其中1038盞手工燈籠正在展出。製作精良、構思巧妙的手工燈籠,成為每年金城西固迎春燈會上一道獨特亮麗、活潑生動的風景線。這一組組增長的數字,一盞盞各具特色的手工燈籠,折射出西固人民越來越堅定的文化自信,也說明這項活動越來越深入人心並且已經成為西固一個響噹噹的春節迎春燈會品牌活動。

每年民間手工燈籠作品徵集展出活動啟動後,立即得到全區中小學校的響應和參與。孩子們積極報名參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大膽想象,利用各種材料製作出造型獨特、美觀新穎的彩燈:用彩色絲綢製作的荷花燈、用各種顏色香包製作的香包燈、用紙箱紙盒裱糊的仿宮燈……除了造型各異外,這些手工燈籠的內容也極富創意,有的體現了生肖文化,有的展現了西固特色,有的富含民俗特徵,還有的向大家進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

有人會說,欣賞並瞭解彩燈文化就好,為何還要手工製作燈籠?因為必須動手,才能融入。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傳統文化傳承必須要有“儀式感”和“參與感”。也就是說,要不斷強化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儀式認知,用親自參與的方式,重新找回“精神座標”。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載體的傳統節日——春節,歷來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從古至今,傳統節日與傳統儀式緊密相連,每個節日都有相應的載體,每個節日都有它的價值內涵。正因為這種“儀式感”,不斷累積起人們的情感認同與歸屬,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潤物無聲中得以流傳。也正因為如此,自金城西固迎春燈展活動舉辦以來,每年年底,西固區都會掀起民間手工燈籠製作比賽之風。

在展出現場,一位帶著孩子觀看手工燈籠展的張姍姍女士告訴記者,“自去年12月份以來,她們一家人就開始出謀劃策製作手工燈籠,過程雖然艱難但是也充滿了樂趣,看著手中的燈籠從構思、設計一點點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心中是滿滿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從2016年起,張女士一家就迷戀上了自制手工燈籠。第一年做時,沒啥經驗,做得很簡單,後來就一年比一年有想法、有創意。每年元旦春節前,做手工燈籠是她們家最隆重的一件事,先討論好做什麼主題的燈,然後開始勾畫草圖、購買材料。晚飯過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做手工燈籠,爺爺和爸爸負責做框架,奶奶和我負責零碎的小活兒,兒子把紙糊在上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張女士說,希望這項活動越辦越好,一直辦下去,也希望可以作為我們的家風傳承下去。

據瞭解,徵集到的手工燈籠作品全部上交後,活動主辦方邀請社會各界專家進行評選,評選出來的手工燈籠作品在2019年西固迎春燈會期間集中展示,經專家打分和指定的公眾網絡平臺投票後,按照各佔50%的比例,最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及最佳創意獎、最佳人氣獎和入圍獎若干,並在燈會結束後對獲得獎項的燈籠製作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進行表彰獎勵。

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這項活動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廣泛的影響,歸根結底還是西固燈會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引領。為了讓文化自信走入更多的家庭,西固區將深入挖掘民間手工燈籠這一百姓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並致力於將其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通訊員:王能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