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旗是什么意思呀?哪些人需要或者说希望被抬旗?抬旗之后生活会有比之前有什么变化吗?

xhide


满清时所有东北来的子弟,不外乎八旗出身。八旗又按照地位、尊荣由高到低依次有皇帝亲驭的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宗亲贵族大臣所属的下五旗: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



八旗的身份规格,就就相当于在八旗内部把人分个三六九等,等级森严,不可逾越,这个身份对很多人来说,一出身就被标榜一辈子。

整个满清的天下,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给那些功勋卓著的人抬旗,一旦被抬旗,那就是能嘚瑟后代万世千秋的顶荣耀的事,标榜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又上一个台阶,乃至好几个台阶。如果是汉八旗,可抬为满八旗,满八旗中的下五旗,可抬入上三旗。抬旗之后,有些以前需要低着头问好的人,以后他得低着头问你。

整个满清几百年的朝代里,实际上被抬旗的人并不多。

雍正年时,年羹尧家以其兄妹荣宠,将他家满门从镶白统一抬进镶黄旗。


(年羹尧)

同时代的田文镜以其政绩卓著,雍正特许其从正蓝抬进正黄。

乾隆时,和珅也曾被抬旗。最著名的是晚清慈禧,把自己全家从镶蓝旗抬入镶黄旗。


不书公子


先说清朝的旗籍制度。

旗籍相当于户口。比如说吧,清朝皇帝也是要户口的,他的户口在哪里呢?

在八旗之一的镶黄旗里,一般写成是“头旗内头参领下头佐领人”,皇帝是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但是实际上,皇帝是上三旗的旗主,所以这个户口只是依例写下的,并无实质作用。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里每一旗分满洲,蒙古,汉三个部分(论民族的话,里面还有高丽人,回人,甚至还有俄罗斯人)。

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旗主是皇帝。多守卫皇宫。

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旗主是王公贝勒。多守卫北京和外地。

(图片:八旗王公大臣,出自《唐土名胜图会》)

一开始下五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的子弟亲属,顺治以后,皇帝不断地把皇子分到下五旗,以此来加强对下五旗的控制,例如雍正帝本在在下五旗的镶白旗里,后来才进了上三旗。

我们今天说的满族,其实是民国之后才有的一个概念,此前并没有人说自己是满族,一般是用“满洲”作为族号的(一说满洲是国名,大清则是王朝名)。

而清朝的时候,所有人按照户籍分的话被分成两种人:旗人和民人。八旗里的人都是旗人,旗人以外的都是民人。注意这里的旗人,有三种,满洲人,蒙古人,汉人,就算是汉人入了旗籍,也是旗人。

民人就不多说了,就是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汉臣等,没有特别优惠的好处。

旗人呢,相比民人,好处可太多了,不用干活,不用经商,按时领银子,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

不过,在旗人内部,实行的是严格的主奴制度,也可以说旗籍制度是奴隶制度。

下层的旗人是上层旗主们的奴隶,所以今天的清宫戏里动不动就称呼“主子”“奴才”什么的,一层一层的,低的是高的奴隶,奴仆,高的又是皇帝的奴仆。

不过,想自称奴才也不是随便可以自称的,只有旗人才有资格这样说话,换句话说,想当奴才,首先得看身份是不是旗人。

在八旗旗主之间,是不相隶属的。

为什么要抬旗?

上面说清八旗分成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的直接的奴才,下五旗有两个主子,一个是本旗的旗主,另一个是皇帝。

所以,抬旗的第一个好处是主子少了一个,不再是本旗的旗主和皇帝的双重奴才了,变成皇帝的奴仆。

抬旗的一般对象主要是三种人:有大功的人,皇后和妃嫔的家族。

清朝的后妃等有了较高的身份,立马抬旗,为啥呢?

你想啊,身份升高了,按照礼制,王公大臣见了要行礼的,可是如果这个妃子原本在下五旗里,按照旗籍制度,她又是本旗旗主的奴仆,是要对旗主行奴仆之礼的。

再比如,这个后妃本是下五旗的,那么旗主家里有喜事丧事了,这个后妃的娘家人还得像个奴才一样的跟在旗主后面侍候,这多尴尬,多不像话。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抬旗,一旦抬进上三旗,就不再是下五旗旗主的奴仆了,礼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从康熙之后,不管是皇后(死后被追封的也包含在内),贵妃等,他们的娘家只要是在下五旗的,又或者不是旗人的,全部抬旗,进到上三旗里面。

例如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本在下五旗(镶蓝旗),后来抬旗进了上三旗(镶黄旗)。

另外,很多后妃本是汉姓,抬旗之后多在其后加上一个“佳”字,这个“X佳氏”是传统的满洲姓氏,所以这是抬旗之后的满洲化。

常见的比如康熙朝的成妃戴佳氏,敬嫔王佳氏,乾隆朝的忻贵妃戴佳氏,嘉庆朝的华妃侯佳氏等。

抬旗的亲族范围也有一些界定。例如,嘉庆年间的翰林院编修吴振棫写过一本专门记载清朝典章制度的书《养吉斋丛录》,写道“建立功勋,或上承恩者,则有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者,有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谓之抬旗。然惟本支子孙方准抬,其胞兄弟仍隶原旗。

抬旗里面还有一种,比较复杂。

在八旗的内部,一般又分成三种人:外八旗人,包衣,旗下家奴。

外八旗主要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一般称之为旗份佐领,还有一些与之有血缘关系的普通旗人。

包衣主要是侍候皇帝,旗主等的奴仆,家园壮丁等,他们是良民,不是贱民,是奴仆,但是同时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旗下家奴,如果包衣有战功或者其他原因,改成隶属于旗份佐领之下,这也叫作抬旗。

旗下家奴最可怜,没有自己的独立户口,是上面两种旗人的家仆,是贱民,不可以科举,不可以做官,想取得自己的独立的旗籍是很难的,更别说抬旗了。

再说旗籍制度下的婚姻制度。

旗人和民人不通婚,上三旗和下五旗原则上不可以通婚,同一旗里面上层和下层原则上也不通婚,所以,等级制度是很森严的。

清朝的下层旗人其实很可怜的,很多都是穷光蛋,因为他们不可以买卖经商,不可以务农手工,人身关系是上层旗人的奴仆,他们只能当兵,科举,那旗人又太多了,兵额有限,科举也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所以大部分人都失业在家,无所事事,除非冒风险做点生意赚钱。

此外,本旗旗主原则上可以允许或者否定本旗旗人的婚姻大事,可见旗主和旗人的关系。

简单来说,八旗里面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在科举,仕途,粮饷等待遇基本相同,但是呢,有些地方有很大差别,例如抬旗进了上三旗,只有皇帝一个主子了,上三旗子弟容易成为皇宫侍卫,下五旗则很难,下五旗的旗人遇到旗主重大事情,喜事丧事等,要为旗主效劳,很多下五旗的旗人要担任旗主的府员(诸如侍卫一类的),抬旗后,这些统统没有啦!

改旗,出旗,逃旗。

在旗人内部,还有一种,叫改旗,即在本旗内部变换身份。

例如,八旗内部由这一旗改入另一旗。

同一个旗内,从汉旗改为满洲旗,蒙古旗改为满洲旗等(也有说这叫抬旗的)。

清朝中期之后,允许(后来强制)一些汉军旗人脱离旗籍,成为民人,这叫做出旗。

注意,这个出旗的对象是汉军旗人,而八旗里的满洲旗人,即正身旗人不可以出旗,虽然旗人享有很多优惠,可是不工作,不做官,不务农,不做生意,每年靠着朝廷发的饷米,怎么可能够生活的呢?是以很多正身旗人逃旗,例如乾隆年间,宁古塔将军鄂弥达上奏称,吉林三千满兵贫苦日甚,逃走者甚多。

由于逃旗的越来越多,清廷不得不制定了一个“逃旗法”,连带官员一并处置,但是淘逃旗的仍然很多,毕竟生活更重要嘛。

注:以上对旗籍制度的描述是综合整个清朝时期来说的,因为清朝前中后时期旗籍制度变化很大。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抬旗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将某佐领下的某家族人,抬入地位较高的旗分中,即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所谓上三旗包括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其余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五旗为下五旗,比如从正蓝旗抬入正白旗。另一种是旗内变动,由包衣佐领抬入本期的旗分佐领,脱离奴仆组织。

清代被抬旗者主要包括两种人:

一是旗人官员,他们多因军功或者政绩突出,而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或者由包衣抬入旗。如左都御史镶红旗满洲人拉布敦,因平叛牺牲,所以将其子及在同一旗之子弟抬入正黄旗满洲,雍正朝的大臣田文镜,本为正蓝旗汉军旗人,后抬入正黄旗汉军,还有同治朝的大臣官文,原属正白旗包衣,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抬入正白旗满洲。

二是皇帝后妃的母家(满语“丹阐”),这种情况也有多种。比如康熙帝生母佟氏抬旗,是在康熙继位之后,尊生母为太后,所以为生母族人抬旗,类似的还有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嘉庆的生母魏氏(令妃),再如皇后的母家,又如皇帝受宠的妃子,像乾隆庶妃高氏,本为包衣籍,抬入镶黄旗满洲(《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还有就是前朝皇帝之妃,如雍正时将其弟弟允礼的生母、康熙的妃子勤妃陈氏抬旗。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清代皇帝妃子及宗室妻妾大多是由包衣女子或者下五旗女子选入,所以一旦丈夫或者儿子得势,总是会想方设法帮助妻子或者母亲抬旗。

至于好处,很明显的一点,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而下五旗的旗主是王公大臣,跟着皇帝所享有的好处当然优于王公大臣。而对于包衣而言,抬旗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脱离奴籍。


楚邾


抬旗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一个小环节,八旗是清代的一种特殊制度,有点类似于咱们现在说的体制内,是最早清朝建国时期东北地区的人,都被编在八旗之内,这是他们最为核心的人口力量,后来随着入关定鼎中原,八旗以外的人,就都称为民人。所以,至于抬旗,就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从民人抬旗而进入八旗,一类是八旗之内由地位相对低的旗分抬入相对高的旗分。

从生活的好处来说,由民人抬入八旗是比较有好处的,咱们刚才说了,八旗相当于体制内,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八旗的专门部门负责,婚丧嫁娶都有红包,每户人家最少可以有一名男丁被国家分配工作,科举考试在名额比例上也有很多优势,世世代代承袭,进入八旗了,起码几代人就再也不愁生计问题了。

但第二类的八旗之内的抬旗,其实就没有太多实质上的好处,多是一种声名上的荣誉。比如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原本是内务府旗人,后来随着恩宠有加,被抬入外八旗,原来的包衣出身变成了正身旗人,对于他们家来说,只是听起来更好听而已,因为在大清律的判定上,包衣籍和正身旗人都属于良人,没有太多区别。

那么至于抬旗,清廷一直没有明文规定,当到多大的官,立过什么样的战功,就可以被抬旗,都是皇上特殊的恩宠,所以又都是可遇不可求。


红小豆馆主


一、需要理解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建立旗军制度,在旗之家的男丁都要参军服役,也就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全民皆兵。实际就是军国主义体系。也因此能够从混战中崛起,迅速统一女直各部。

其中,每300兵力组建一牛录,首领大箭,又称佐领。15牛录组建一旗,首领旗主。后期又在旗与牛录之间设置参领。

最先,努尔哈赤只有一旗,号黑旗。交给弟弟舒尔哈齐管理,再组第二旗白旗,后交给长子祁英。这两人被先后废黜,黑白两旗兵力与第三旗红旗完全混编,拆散。最终形成八旗。

八旗逐步获胜,扩编,后期再补蒙汉八旗,各附属于满八旗,其中满蒙旗为骑兵,汉军八旗为步兵炮兵等从属兵种。

二、各旗地位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阴谋夺位但实力不足,所以与代善等共同掌权,还杀马会盟,约定即便原主犯罪,兵马佐领也只能分給侄儿兄弟。之后皇太极逐步削除政治对手阿敏、莽古尔泰、德格类等,代善表示屈服,最终基本掌握了权力。但没彻底完成削藩的皇太极就死了,长子毫格掌握的正蓝旗和支持皇子的两黄旗(当时的上三旗)实力虽最强,但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努尔哈赤死时的两黄旗)也不弱,为争夺汗位互不相让,最终达成妥协,福临成为继承者。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多尔衮很快将之排挤出去并杀毫格,控制正蓝旗。

不过孝庄母子并不居于劣势,本身两黄旗,代善两红旗,济尔哈朗镶蓝旗都是坚定支持者。多尔衮虽掌握权力,但想要篡位是基本不可能的,何况他本身没儿子。

多尔衮死后被清算,继承人正白旗旗主,多铎子,多尔衮养子多尔博被勒令归宗,亲王被废黜。乾隆四十四年才恢复亲王,多尔博的后代继亲王。但没有还正白旗。呵呵。

福临将正白旗据为己有,与两黄旗合称为上三旗,兵力亲将,守备京畿地区。其余下五旗分驻各重要城市,设置将军,都统等,负责监控汉军绿营及地方政府。

康熙后,皇权强势,很多皇帝子孙被分配到其他各旗去领若干佐领,实际上是抢夺,但下五旗原主们也没办法对抗。

所以,上三旗下没有旗主,诸王、贝勒、贝子分管各参领佐领的民事。下五旗有旗主,旗主与其他王、贝勒、贝子分管参领佐领。

三、抬旗的意义

以1644年入关为时间点。各旗旗主、参领、佐领等职务世袭罔替,固定尊卑,普通旗丁后代即便成为高官,但依旧得在原主子后代面前自称奴隶。哪怕原主子后代穷得要饭,也得奉献钱财甚至帮忙。甚至军机大臣被原主叫去帮忙做事,也得请假去办。

所以,就涉及到抬旗了。

得到皇帝的赏识,自己这个家庭从下五旗进入上三旗籍属,就相当于从皇帝奴才的奴才,晋升到皇帝直属的奴才。

同时,从汉军旗晋升到蒙军满军旗,蒙军旗晋升到满军旗,也是抬旗。但是,非八旗进入八旗,是入旗,不是抬旗。

誰需要抬旗呢?

自己做官的,当然想旗属更高,就和皇帝更亲近。家中有女子参加选秀的也希望抬旗。上三旗满军地位最高,其次下五旗满军。再是蒙军上三旗,下五旗,等。

抬旗只是本人这一家,其余家族成员不变。

抬旗后,原来的旗主参领佐领就管不到,分到京畿地区归属上三旗各佐领下,领到更多些的铁杆庄稼,子孙参加军队或笔贴士考试,晋升机会远比下五旗更多。


四川達州


清宫剧把这些神秘化了,所谓抬旗,如同现在的迁户口:把某某省户口迁到北京市、上海市而已;

因为八旗制度本身,是一种军政合一制度,八个旗相当于八个省(或八个军区),北京上海户口就是比河南湖北陕西户口好;王牌集团军就是比乙种集团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