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拒絕“中國式逗娃”做起,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

從拒絕“中國式逗娃”做起,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

抖音上有個視頻,爸爸帶著孩子站在櫥窗前,對臺上滷好的豬頭、豬蹄、豬鼻子說:

“你看,這就是小豬佩奇的鼻子,這是她媽媽的鼻子,這個是她的爸爸,這個是喬治,他們一家四口都被做成了豬肉啦。”

從拒絕“中國式逗娃”做起,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

孩子聽完後驚恐不已,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惹得那些觀看者哈哈大笑,有人還在下面留言說,"這孩子表情好可愛。”

相信大部分父母不會這麼極端,但是普通的「中國式逗娃」,大多數人不會陌生:

等你媽媽有小弟弟了,就不喜歡你嘍!

你爸媽不要你了,晚上跟我回家吧。

給我們唱個歌,紅包就給你!

親戚朋友聚在一起,不少大人喜歡拿孩子開玩笑,覺得把孩子逗得驚慌、哭鬧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兒。結果是“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打著喜歡孩子的名義,把孩子弄得不知所措,這叫戲弄。

壹-大人開玩笑,孩子會當真

早期教育專家周令瑜說:

被大人們欺騙、愚弄和嚇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

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在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的年齡裡,他們分不清楚玩笑是非。研究發現,孩子一般要到四歲以後才能分辨出電視中的事物不是真的。

從拒絕“中國式逗娃”做起,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

小時候消化不了大人的玩笑,成長過程中會一直伴隨著不安全感。

0到6歲,是孩子心智養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愛、關注、尊重。

貳-「熊大人」防不勝防,父母需要對策

應對法寶 No.1:和孩子預先「場景演練」

對於大多數小孩而言,他們還沒有能力去應對大人突如其來的各種問題。

對高頻率出現的逗娃雷區,我們可以在平時和孩子的溝通中提前引導,強化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

如果有人問你,「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你可以禮貌地回答叔叔阿姨,爸爸媽媽都一樣愛我,所以我對他們的愛也是一樣的。

如果他們非要讓你兩者選一個,你有權利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這樣的「場景演練」不僅能強化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也能幫助孩子掌握溝通技巧。

應對法寶 No.2:幫助孩子巧妙化解尷尬

當孩子被逗弄時,父母常常左右為難,當場反對會顯得氣量小,還容易得罪人;不反對又怕讓孩子受了委屈。

這時可以通過巧妙化解尷尬,教孩子高情商地處理問題。比如孩子被起鬨表演節目。

可以跟孩子說:“想唱就唱,不想唱也沒關係。或者,我們邀請這位叔叔給我們唱一首?”

從拒絕“中國式逗娃”做起,給孩子尊重和安全感

如果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現哭鬧、不情願的狀態,請立馬制止:“對不起,請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孩子在被保護的時候,安全感會得到滿足。同時,在這樣的示範作用下,孩子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也會懂得拒絕,堅持自己的底線。

應對法寶 No.3:給孩子做適當的心理建設

當孩子因為被逗弄而哭泣時,千萬不要在孩子的情緒上「雪上加霜」,而是要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事後要跟孩子解釋清楚:“別人是開玩笑的,是不好的玩笑,我們可以直接拒絕它。”

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也會更堅強、勇敢了。也讓孩子懂得同理心,不能取笑其他小朋友,開過分的玩笑。

劃重點

現象解析

◆“中國式逗娃”其實在戲弄孩子

◆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分不清是非

◆父母不想得罪人,又怕孩子受委屈

家長應對

◆和孩子預先「場景演練」

◆幫助孩子巧妙化解尷尬

◆爸爸直接拒絕,保護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