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将本来能当上清朝皇帝,只因说了一句客气话,被囚禁到死

崇祯十六年,大明王朝在关外清朝和关内李自成的里外夹攻下,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崇祯皇帝焦头烂额的同时,关外的清朝也乱成了一锅粥。当年八月初九,一向身强体健的皇太极,突然暴病而亡,连半句遗言或遗诏之类都没有留下,结果留下一个巨大隐患。大清朝的继任皇帝的人选,瞬间成为悬而未决的瞩目焦点,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一武将本来能当上清朝皇帝,只因说了一句客气话,被囚禁到死

最有实力的皇位继承人,有两个人选。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如果按照中原皇帝传承千年的规矩,“父死子继”被视为天经地义,除非老皇帝没有后代,才会考虑“兄终弟及”。因此豪格享有优先继承权。可是清朝是边疆部族出身,受中原文化影响不深,历来没有这样的观念。比如按中原皇帝传承传统,皇长子通常被立为太子,继承皇位。但皇太极明明排行老四,却继承了努尔哈赤的皇位。

因此对于清朝臣民而言,豪格与多尔衮两人,同为皇家直系血亲,都是清朝大将,都有显赫的军功,都具有足够资格竞争皇位。按照最原始的强者为尊的生存准则,他们个人的能力与实力,会决定谁有资格继承皇位。论及实力,豪格占有极大优势。清朝的元老重臣,都在皇太极手下征战多年,有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因此他们本能地倾向于皇太极家族的豪格继位。八旗武装之中,豪格得到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四个旗的拥戴,实力占优。

一武将本来能当上清朝皇帝,只因说了一句客气话,被囚禁到死

而多尔衮仅掌握正白旗镶白旗两个旗。但抛开外在因素,单论个人能力,多尔衮则远远胜过豪格。多尔衮封号睿亲王,并非浪得虚名。他为人睿智聪慧,工于心计,绞尽脑汁要逆转败局。双方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中,各怀心事斗智斗勇。盛京城内外,看似平静的局面下暗流涌动,杀机四伏。当年八月十四日,双方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

《沈阳状启》记载,八旗首领聚会皇宫,准备最终确定皇帝人选。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先表态,他建议,帝位应该传给皇太极长子豪格。两黄旗的将领趁机表态,强烈拥护由先皇之子豪格继位。睿亲王多尔衮一方,只有他的亲弟弟多铎,声称支持多尔衮,无奈应者寥寥,形势对多尔衮十分不利。眼看豪格的皇位就要到手。

谁知出了岔子。正在紧关节要之际,肃亲王豪格到底头脑简单一些,脑子短路,莫名其妙说了一句客气话:“福小德薄,非所堪当”。然后“固辞退去”,正在关键时刻,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飘然而去。豪格的拥护者们,被豪格这一出整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豪格是礼节性客气,还是确实变了卦,不想继承皇帝了。

一武将本来能当上清朝皇帝,只因说了一句客气话,被囚禁到死

多尔衮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抓住千钧一发之生机,立即发言:“皇长子豪格,既然不愿继承大统,那就只能由皇三子福临登基称帝了。目前皇三子年幼无知,在下和郑亲王共同辅政,待皇帝长大后,再归政皇帝”。多尔衮一番话,有理有据。表面上看,他和豪格都不继位,改由皇太极的幼子继位,貌似做出巨大让步,但由他担任摄政王,却让他掌握了大清皇权,成为无冕之王,所缺的不过是一个皇帝名号而已,等于变相达到了控制皇权的目的。

一武将本来能当上清朝皇帝,只因说了一句客气话,被囚禁到死

豪格说出这不可理喻的客气话,大好局面彻底葬送,与皇位擦肩而过。表面上看双方都没当上皇帝,但多尔衮却成为辅政大臣,独揽朝纲,豪格却一无所得,生杀大权操之于多尔衮之手。豪格由此被多尔衮视为最强的竞争者,成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顺治五年二月,在外征战数年的肃亲王豪格回到京师,不久就被多尔衮罗织罪名圈禁起来,不久就神秘死去,成了皇权之争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