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河中升起了孔明灯,抚琴人头发低垂,眼睛盯着这一切背后

故事:河中升起了孔明灯,抚琴人头发低垂,眼睛盯着这一切背后

第二章 河中升起了孔明灯,抚琴人用熟悉的眼神看着这一切的背后

司机无奈地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李莎莎的眼神很坚定。便将车开上了三环,然后向西北都江堰方向驶去。都江堰给李莎莎的印象是一片漆黑。其实出租车仅仅在市区外绕了一圈。但在湿润的空气里行进着,她仿佛也听到了水流的咆哮,那也许只是汽车轮胎压着碎石路面的声音,她宁愿相信其中夹杂着水流声,那水一定是清澈的。

中秋将至,月亮虽然还没有圆满,但也光芒四射,能很清楚地看见层次分明的远山。近郊的田野里都弥散着烧稻草的味道,一阵阵的烟雾横过眼前的道路,像雾一样。也许就是雾啊,“露从今夜白”嘛,只是未烧尽的稻草冒着烟,跟着潮湿雾气混合在一起了。她觉得那气味不是霾,有些湿润、有些香甜,烧尽的稻草都带着些阳光的味道,就像晒过的被子一样。

李莎莎并不担心师傅开错道,因为已经开始接近那些山体了。

路灯和车辆都越来越少,但路边逐渐有了些热闹的景象。一家家小店出现在路边,多数是临着公路一侧的农家小院,小院门口向着公路的一边摆着他们展览顾客的霓虹灯广告牌,写着鸡啊、鸭啊、兔啊一类禽畜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烹饪方法,有些在烹饪方式前还加上主厨的名字,比如“一鸡四吃”、“三姐兔丁”或者“秦妈肥肠啤酒鸭”等等。若是院子门口有几颗树,那些树枝也被他们作为广告载体而充分利用,上边缠绕着霓虹灯管儿,稀稀拉拉地闪烁着。透过树缝儿,和一些帐篷,可以看见里边的一些食客,也稀稀拉拉地坐在院子里。

隔着出租车车窗看见这星星点点忽明忽暗的场景,李莎莎反而觉得这些星空下的院子和食客们虽然尽了力,都仍然被无边的黑暗所包裹着。自己就像飞船中的宇航员,看着遥远而陌生的星球。

师傅也开得寂寞了,问李莎莎可以在车上抽只烟不?

莎莎一边摇下车窗,一边说可以,抽吧。

点上一支烟后,师傅沉寂已久的说话功能开始启动,他憋不住给李莎莎介绍这一带的特色小吃。先从兔子开始讲起,说了半天见没有听见后排李莎莎搭话,便又说,其实不残忍的,只要你不现场看着宰,等着端上来,胃口就开了。这样描述吃饭的话题,李莎莎在北京时,也常常和朋友们聊起。她其实并不欣赏那些伪善的“**主义者”,他们打着养身、环保等等各种道德伦理的大旗,大惊小怪、为自己进食范围开出很多禁区。李莎莎一直认为,有生命的生物就是这样的啊,饿了就吃呗,难吃也是种体验嘛。如果有人,一点菜时,就大声告诉一起用餐的人:“我最讨厌吃茄子(或者是韭菜)”,她就觉得这人和自己距离好遥远啊。

尽管李莎莎是位游客,但她现在并不想跟师傅就吃的话题展开讨论,或者向他咨询。她凝望着汽车旁边越来越近的山体,嘴里吱吱呜呜地发出些声响,算是应付着这位热情的成都师傅。

车进山后,师傅给李莎莎分析了为什么要走青城后山这条路,因为她可以在后山上的泰安古镇住一晚,明天还可以去前山看看,兴许可以省下门票钱。

一进入绕山的公路,李莎莎就看见道路右边有个长方形的玻璃框似建筑物,里边用发光的红色灯棒简单拼凑出“酒吧”两个红字。灯管可能使用时间长了,有些暗,玻璃框后边有条小道引向不远处的廊桥,有座小亭,木头地板,可能是搭建在溪流上。从树缝儿里隐约传出红色的烛光。整个透露出些拙朴可爱来。

“喜欢。”李莎莎想。但车马上就顺着山体拐弯了,也许山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车子顺着山路盘旋而上,李莎莎想看看前边的道路情况,但车子一直被一队队拉着石料或者木材的大型货车遮挡着,这些大货围绕着出租车,在山道上沉重地喘气。出租车跟在后边,左冲右突,超过了好几辆,但又遇到前边的车队。

成都师傅对李莎莎说,快到泰安古镇的地方有家农家乐,上次他自己带家人来住过,很实惠,可以喝喝啤酒,晚上厨师下班也晚的。李莎莎说,“那就去”。

师傅就开着大灯瞪着眼两边搜寻。一边嘴里说,快到了,快到了。莎莎觉得他还会不断重复这么说下去,但他突然骂了句:“妈呦,开过了!”

然后又掉了头,从刚才路过的一个小岔道上去。旅馆在离公路10米高的台阶上,依山而建。中间院子里停着几辆车,想必也是来游玩客人的。李莎莎看见走廊尽头,还有一桌客人在吃着饭,桌上碗盏稀稀拉拉地放着,地方横着竖着地躺着几个啤酒瓶。师傅停下车拉上手闸,进院问后,走出来后满脸内疚地说:他们今天客满了啊。李莎莎说,那就再往前看看吧。

于是车又沿着叉道开出来。上了路,师傅说,上次来我让他们修下这个岔道的,这么急的弯,容易出事,龟儿子倒好,现在也没有整。

再往前,便越来越接近泰安古镇,她便告诉师傅,就在前边找家路边的客栈就停车吧。车又七拐八拐地绕了一段,在路边出现一片灯光。沿着路口是两家餐厅。里边可能就有客房。李莎莎下车一问,果然是的。

旅馆依山而建。三楼才与这边的马路持平,所以李莎莎看到的餐厅和大堂,其实是酒店的三楼。里边顺着楼梯下去二楼,才是客房。如果推开窗,便能看见后边的河谷。对岸的山上也有些酒店的样子,莹莹地闪烁着灯光。

李莎莎从房间上来,便到餐厅里转转,看见后边临河的露台上已经围着着一圈人,看样子都很年轻,可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到这里来玩耍的。她不愿意受别人影响,便挑了个靠马路的座位。点了老腊肉炒干笋、凉拌猪耳和一个素炒野菜。她还叫了三两店里泡的酒,用一个啤酒杯乘出来,灯光下颜色猩红,但味道带着甜味。入口虽有点辣,在这样潮湿和阴冷的山区,正好喝点这种酒睡觉。

露台那边的年轻人可能是在做游戏,7、8个年轻人一边喝酒一边大声的说笑。李莎莎虽然觉得有点孤独,但也不羡慕他们。她正是要好好享受这样孤独和宁静的夜晚。她便戴耳机,听着自己的歌。李莎莎的歌单中掺杂了各种风格,上一首是摇滚、交响乐,可能下一首就是美声,戏曲,都是她这些年整理的,虽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她自己最喜欢听的。

听到鲍伯西格Like a rock时,一杯酒已经光了,“反正明天可以多睡会啊,再喝点也无妨,”李莎莎想,于是就又要了三两。每次她听这首歌的时候,就有些伤感,会想起自己刚刚进大学的日子,那时包括自己,似乎每个人的眸子都是清澈的。

而接下来,是她想不到的一首曲子。居然是古琴独奏的《春江花月夜》,其实李莎莎在手机里存的歌,刻意不按曲目风格或者歌手的顺序编辑,这样,每次意想不到的曲目一开始,往往会让自己带来惊喜。

刚播放了23秒钟,她发现手机马上快没有电了,正犹豫着是否去下边房间取充电器。转头看见露台那桌人都站了起,往河里眺望,欢呼着,挥舞着手。

她拔下了耳塞。但这时,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依然继续传进入她耳朵。仿佛是从对面山上传来的。但又不像,那古琴的声音非常大,两边的山上的树木似乎都随着颤动,每一个音符都从两边山体产生新的回音,又继续在河面上交鸣。

这不是手机里播放的,而是从河里奏出的!

李莎莎走向露台,站在那7、8名年轻人身旁,往下望去。

河面上升起了17只孔明灯,围绕在一艘船周围。那个平台状漂浮物不应被称为“船”,更像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竹筏。平台中央,有一个纤细的身影掌着一盏灯,那灯用一只弯曲的竹竿挑得很高,照印着中间团身而坐的弹琴人。竹筏顺着水流缓缓漂动,孔明灯也随船在空中漂流着。河水映着的倒影,竹筏、灯光、人影,似乎也在水底的世界且歌且行。

“是旅游促销活动”,一位年轻人说断言。

“不像啊,我咋没有看见他们打广告?”另一女生跟着争辩。

但她们很快就不争论了,因为船越来越近,眼看就要开走了。他们都赶紧拿起自己的手机拍照,也有人拿出部专业相机,一群人挤成一堆,在露台上比划着各种姿势。

“太黑了,啥子都拍不出来嘛!”

“开闪光灯,快,要开过了!”

“闪光灯更莫得用!拍出来黢黑,你看嘛!”

就在那群四川小年轻们兴奋地慌乱地大吼时,船体漂浮到了最接近莎莎的位置。虽然相隔有30米左右的距离。李莎莎看见了那抚琴人的眼神,是的,虽然光线幽暗,但她确信,就是那个在高速路上凝目眺望的人。

灯光下,他褴褛的衣服被映衬着金粉、大红和青绿。简直是华丽的。他的头发低垂着,但没有遮住他的眼睛。虽然有距离,李莎莎能够感觉,他在眺望着这边,却不是在看她。也不是在看山,也不是在看岸边拍照的人,也不是低垂在山头的月亮,而是这一切的背后。

他的手在琴上挥舞着,与眼神极不一致。仿佛控制着一种鬼魅的工具。在夜空中奏出巨大的声响,从河底与山谷,以及周边所有沉浸在秋色浓雾中的树木,都开始为他而伴奏、同鸣着那一曲“春江花月夜”。

按照阴历,今天才是8月13日,中秋还没有来临。李莎莎心想。

(本文为小说《现在是唐朝时间》第二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