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strong>↑点击“潍县老事儿”,关注不扯淡的公众号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按:

潍县多平地原野,少山地丘陵,以至潍县历史上最著名县令郑板桥都要专门作一首诗《恼潍县无山》。然而,潍地虽无层峦叠嶂,但亦有山丘埠岭分布,少则少矣,低则低矣,山总还是有的,言其“无山”,应属诗人对潍邑缺少名山大川的一种艺术夸张。潍县的山多系泰沂山脉尾闾,除塔山(今灵山)外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甚至不足百米,并多有缓埠岭冠以山名。东南部主要有常令公山、风埠顶、太公堂山、土门山等,南部主要有塔山、凤凰山等,西南部主要有明宗山、浮山等,西部则有四泉山、黑山、孝迹山、火山、凤台山等。本文主要以民国《潍县志稿》为参照,考证寻访原潍县辖域诸山,以期对其历史人文及现状进行探究,使读者能藉此初窥其貌。

//

<strong>明宗山上车辙密,刘家庄边遇蝎山

//

<strong>明宗山

在潍坊城区西南的春鸢路以西,堪与正北的浮烟山比肩的是<strong>明宗山。明宗山海拔156米,仅仅比海拔159米(浮烟山海拔一说161.5米)的浮烟山略低。民国《潍县志稿》又称明宗山“在县治西南二十八里”、“即《齐乘》之<strong>蒙姑山

”。遂查元代于钦所著《齐乘》,“西虞(河)出黄山。又有朱流河出方山。七里河出蒙姑。三水皆在(潍)州西,北流入海”,并未能建立起蒙姑山与明宗山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是否可以尽信《志稿》的说法,就在明宗山和蒙姑山之间画上一个等号呢?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还是得保持一些怀疑的精神。

再查,宣统《山东通志》早已做过考证,认为西虞河即今大于河,“元时称为虞河,而近世称于河,又以虞、于音近相通”。又认为七里河即小于河,之所以元时以“七里”为名,是因为此河距离潍州县治约七华里。“此河上源与长生河会。长生河发源麓台侧之补生泉,地近程符山,程符、蒙姑一音之转,故于氏谓出蒙姑山也。”小于河的最上游,即发源于明宗山的东麓,至今仍可以顺河床追溯至胡家村西的明宗山山脚下。小于河(元代名七里河)自明宗山(元代名蒙姑山)东麓发源,东北而流,后有源自麓台补生泉的长生河注入,继续北去。

宣统《山东通志》的分析,一则确认七里河与长生河汇合,成后世之小于河;二则称因“蒙姑”即“程符”之转音,所以认为蒙姑山即程符山,即今浮烟山。那么矛盾来了,比之于补生泉的小于河源头,明宗山东麓的河源上溯更远,“七里河出蒙姑”,源头似更应出于此山。蒙姑山应该就是后世的明宗山,与程符山无关。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若如此,程符、蒙姑音转之说又何解?查北宋《元丰九域志》、《金史》等,可知在明代以前,今浮烟山即称“浮山”或“浮烟山”,因明代立“程符社”,才改名为程符山。由此可知,宣统《山东通志》的转音之说,于史无据,属讹断。由此,我们也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确认《潍县志稿》“<strong>明宗山即《齐乘》之蒙姑山”之说,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明宗山。

取道明宗山西北麓的小玄家村上山,未硬化的防火道被流水冲得沟沟坎坎,却恰恰成了喜欢挑战极限的越野车爱好者的演练场。从密密麻麻的新鲜车辙,可知此地刚刚进行过一次规模不小的车友挑战。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明宗山上的车辙。

山顶平坦无物,早无任何建筑。志书中记载的明宗庙,早已成为纸面上的存在。偶见一两块古旧的残砖碎瓦,尚可作为此地曾有建筑的佐证。《潍县志稿》载“(明宗)<strong>山有后唐明宗庙,无年月可考,土人呼为明公庙。”明宗庙祀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这位后唐国君公元926年四月即位,公元933年十一月驾崩,在位时间不到八年。这位武将出身的皇帝,算得上是一位开明君主,历代对其评价不乏赞誉之辞。明万历内阁首辅张居正在《资治通鉴直解》中评价,“唐主在君位,止历八年,不能永久。但是每年丰谷熟,民乐有年,敌国罕侵,束兵息马,人无争夺,据五代之君,比之如明宗之世,虽非汉文景之盛,亦小小平安世也。彼嗣源胡人耳,每以国泰民安留意,天意遂以丰安应之”,这是后世当权为政者对其的评价。题为罗贯中编辑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亦有诗赞之,“明宗御极本天成,泣诉庄灵发至诚。外戒游观安社稷,内无声色肃宫庭。亲贤惩蠹褒廉吏,寡过修身几太平。五谷丰登民乐业,汉唐贤主不多称”,既是演义,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间对这位后唐皇帝的评价。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明宗山上的残砖旧瓦。

后唐时代的山东,在这位明君之下治理之下也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民间对其也多有赞誉,否则后世也不会有乡民立祠祀之了,当然,这立祠祭祀之事绝非仅仅发生于我潍,当为一个时期的民间奉祀之风。

清郭麐有《潍县竹枝词》写明宗山上的明宗庙赶不上清平县的明宗庙:“地脉山南一径通,明宗庙误作明公。分明不及清平好,犹有题诗徐世隆。”徐世隆,官至山东等道按察使,亦曾赴清平县(今山东高唐)拜谒明宗庙,有《谒明宗庙诗》赞誉后唐明宗皇帝:“徽陵当日拯残唐,五季之间号小康。因兽害田秋罢猎,为民求主夜焚香。八年功德丹青在,千古明灵祭祀长。欲识此邦遗爱事,庙槐人敬似甘棠。”老百姓其实都是很知足的,只要这个皇帝不横征暴敛,能够让民间得以休养生息,就会对其念念不忘,甚至会立祠以祀。这位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后唐明宗皇帝肯定想不到的是,在他逝后千年,在山东潍县的渤海之南,还有一座以他的谥号命名的山,还会偶有访古之人念叨起他的名姓。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远眺明宗山。

<strong>蝎子山

原路从明宗山北麓下山后,沿着一条乡道往西不远,就到了刘家庄子村,今属潍城区望留街道,在潍蒋公路(223省道)北、明宗山的西南方向,南距大柳树村一公里左右。刘家庄子村是明万历潍县籍重臣刘应节的故乡,近年重修的刘应节墓即位于蝎子山的南坡。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刘家庄子是明万历潍县籍重臣刘应节的故乡。

刘应节官至兵部尚书,颇有政声。归里之后,曾在浮烟山东麓建麓台书院讲学。《潍县志稿》中还记载了一座“蝎子山”,记其“在县治西南三十三里刘家庄外”,因“山罅多蝎”而得名,并没有记录其确切方位。询问村民得知,所谓蝎子山,当地人称其为“蝎山子”,从村东北角村外,往北上坡即是。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通往蝎子山的山坡路。

沿村东一条往北的村路往上走,地势逐渐上升。走不了多远,就到了村人指引的埠岭最高处。名为蝎子山的这座山岭,东西绵延,没有明显的主峰,实测海拔仅95米,称其为山确有些勉强,应属于明宗山西南麓的支系。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蝎子山上的柴扉。

蝎子山的地质地貌与浮烟山、明宗山相同,土石混杂且多有罅隙,适宜蝎子、土元等昆虫的滋生。有一年初秋寻访浮烟山时,就遇到过捉蝎子、挖土元的村民。土元就是潍县人口中所称的“土鳖”,中医将其入药,称为土元。此次登临蝎子山,已是寒冬季节,自然<strong>难寻蝎子的踪迹

(待续.......)

铁粉儿可加小秘微信wf54060046,敲门入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