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56個易錯知識點,80%高中生逢考就錯!

西安愛智康小智老師:

今天<strong>

西安愛智康小智老師為同學們整理了高中歷史易錯考點56個,看看這些易錯點,你都掌握了嗎?

高中歷史56個易錯知識點,80%高中生逢考就錯!

一、中國古代史

1.西周分封制的對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諸侯都與周王有血緣關係。<strong>(×)

<strong>提示:西周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而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與周王並無血緣關係。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關係是固定的。<strong>(×)

<strong>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對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於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對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縣制,故郡縣制最早出現在秦朝。<strong>(×)

<strong>提示:秦推行郡縣制,但郡縣制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秦朝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

4.君主專制就是中央集權。<strong>(×)

<strong>提示: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是一種決策方式。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於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5.“封建專制”等於“封建制度”。<strong>(×)

<strong>提示:“封建專制”專指封建社會的個人獨裁統治;“封建制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設置中書省,其職能與唐朝三省制的中書省職權相同。<strong>(×)

<strong>提示:唐朝的中書省掌管政令的草擬,經門下省審議,再經皇帝決斷,其職能是參與決策;而元朝的中書省則是最高行政機構,故與唐朝中書省的職權不同。

7.明清內閣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續,是法定的一級中央機構。<strong>(×)

<strong>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明代內閣制並非法定機構,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儘管有的閣臣一度大權在握,但權力來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對皇權也難以起到實質性的制約作用。

8.小農經濟就是自然經濟。<strong>(×)

<strong>提示: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其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小,隨著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相聯繫加深。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是相對於商品經濟而言的,和商品經濟對立,具有排斥社會分工,生產分散、規模小、技術落後的特點。

9.自然經濟下農民生活很富足。<strong>(×)

<strong>提示: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徵“自給自足”中的“足”並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封建制度下農民的賦稅、徭役負擔沉重,生活非常艱苦。

10.官營手工業在古代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就是家庭手工業,一直處於次要地位。<strong>(×)

<strong>提示: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分為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官營手工業是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生產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產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佔據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是民間私人經營方式,產品主要用於民間消費,產品在市場流通,受到政府的壓制,但明中葉後佔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副業,小農經濟的附屬,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一直存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中。

11.“海禁”政策就是“閉關鎖國”政策。<strong>(×)

<strong>提示:“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時期嚴厲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禁止本國人民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規定一切對外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

12.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strong>(×)

<strong>提示: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專制制度。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都是君主專制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具體原因。

1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strong>(×)

<strong>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從孔子“仁”的精神出發,把它進一步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

14.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就是孔子、孟子的“儒學”。<strong>(×)

<strong>提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學,已經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儒學,而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

15.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看待世界本原、認識途徑不同,故陸王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徹底否定。<strong>(×)

<strong>提示: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然在認識世界本原、途徑不同,但二者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們的自然欲求,都屬於唯心主義的範疇。

16.明清之際批判思想針對理學進行了批判,徹底否定儒學思想。<strong>(×)

<strong>提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針對理學束縛、君主專制等腐朽制度的不合理現象進行了揭露批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要求。但由於階級和時代的侷限,他們只著眼於對黑暗現實的揭露,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明清之際批判思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

17.四大發明在中國古代沒有發揮作用。<strong>(×)

<strong>提示:

四大發明在中國古代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但不能說沒有發揮作用。任何重大發明和創造,只有在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能發揮其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

18.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特點相同。<strong>(×)

<strong>提示:(1)中國的傳統科技重經驗,近代科技重實驗。中國傳統科學嚴格講是經驗科學、描述科學,主要表現為把人類同自然界長期鬥爭的經驗積累、整理;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

(2)傳統科技重綜合,近代科技重分析。傳統科技善於全面觀察現象,直接從這些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揭示現象背後本質的機制,則是很薄弱的;近代科技善於運用分析法,近代弗蘭西斯·培根將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

(3)傳統科技重實用,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傳統科技大多是生產經驗的總結,實用性強,但缺乏用邏輯方法進行理論概括和分析。近代科技屬於理論科學,大都屬於對事物規律和本質的探索,主要採取觀察和實驗方法。

19.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是畫景。<strong>(×)

<strong>提示:中國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或“詩意畫”。其作品大都取材於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表現手法以水墨或淡設色寫意為主。雖然從取材和外在形式上是寫景,實際不是寫景,而是寫意,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

高中歷史56個易錯知識點,80%高中生逢考就錯!

二、中國近代史

20.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strong>(×)

<strong>提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21.林則徐禁菸運動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貿易,因而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中國的虎門銷煙。<strong>(×)

<strong>提示: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處於君主專制社會末期,政治腐朽,經濟、軍事落後;對外實行閉關鎖國。而同時期的英國經濟上工業革命率先完成,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政治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軍事上裝備先進,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積極加強對外殖民擴張,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故英國急於打開中國市場是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因素。而中國的虎門銷煙是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藉口。

22.《資政新篇》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繼承和發展。<strong>(×)

<strong>提示:《天朝田畝制度》是l853年初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為鞏固政權而頒佈的革命綱領,是試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而《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殲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二者在追求社會發展道路的問題上,並不是一種繼承與發展關係,而是一種相互對立、矛盾的關係,二者設想的兩種社會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

23.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的封建制度。<strong>(×)

<strong>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沒有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24.五四運動取得了完全勝利。<strong>(×)

<strong>提示:

五四運動促使北洋軍閥政府罷免三個賣國賊、釋放被捕學生和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反映了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並沒有完成,因而五四運動只是取得初步勝利而不是完全勝利。

2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兩黨合併,第二次合作才是黨內合作。<strong>(×)

<strong>提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兩黨合併,也不是黨外合作,而是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政治、組織、思想上的獨立性。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而不是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共同抗日,但是中國共產黨擁有自己的政府、軍隊等。

26.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故國民大革命沒有促進中國的近代化進程。<strong>(×)

<strong>提示: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加之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導致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這裡的失敗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但是國民革命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中國革命發展,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27.新三民主義就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strong>(×)

<strong>提示:新三民主義增加了國民平等權利、明確反對帝國主義和評價地權,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三大政策是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是奮鬥目標,三大政策是實現綱領和目標的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新三民主義中蘊含著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精髓。

28.工農紅軍長征是為了宣傳革命思想而進行的必要戰略轉移。<strong>(×)

<strong>提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取得了勝利,傳播了革命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火種,促進了北上抗日。但是長征是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

29.遵義會議清算了“左”傾錯誤。<strong>(×)

<strong>提示: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但並沒有清算“左”傾錯誤。“左”傾錯誤的清算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

30.近代中國實現近代化是實現民族獨立的前提。<strong>(×)

<strong>提示:民族獨立和中國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國兩大革命任務,二者的關係不能顛倒。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因為沒有民族獨立就不可能有國家富強,而國家不富強,民族獨立也就沒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實現民族獨立和推翻封建主義,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

31.中國的近代化就是要實現工業化。<strong>(×)

<strong>提示:近代化是指工業化以及與工業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它是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32.洋務運動是中國政治、經濟等近代化的全面起步。<strong>(×)

<strong>提示:近代化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洋務運動主要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工業、技術、軍事、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客觀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邁出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並未變革政治制度,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33.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自然經濟完全解體。<strong>(×)

<strong>提示:鴉片戰爭後,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破產。主要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但自然經濟發展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解體。整體而言,其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34.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strong>(×)

<strong>提示:洋務派為了解決軍事工業的資金困難創辦近代民用企業,但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管理方式也是封建官僚式的,所以仍為封建生產的官僚資本企業;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主要是官僚、地主、商人私人投資的近代企業,資金來源、管理方式等都與民用企業不同。

35.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strong>(×)

<strong>提示: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並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以維護腐朽的專制統治,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6.辛亥革命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才開始允許自由剪髮、廢除纏足。<strong>(×)

<strong>提示:允許臣民自由剪髮的最早時間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後;清朝纏足陋俗最盛,但清朝並不支持纏足,還多次下令廢除纏足。

37.影視、互聯網等數字信息化迅速發展,報紙已經失去了昔日的作用。<strong>(×)

<strong>提示:影視、互聯網的發展都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了影響,但與報刊的側重點不同:報刊最主要的是影響人們的政治生活;影視主要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互聯網全方位、徹底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數字信息化的今天,報紙在政治生活、娛樂生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8.康有為尊孔實質目的是宣傳封建舊文化。<strong>(×)

<strong>提示: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合理性,為維新變法思想創造歷史根據,而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士為宣傳民主和科學則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道德,以改造國民奴性,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掃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礙。兩次運動中的尊孔和倒孔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服務於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發展資本主義之宗旨。

39.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運動學習西學、反封建是一脈相承的。<strong>(×)

<strong>提示: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們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其宣傳西學方面各有其特點,並不是完全一脈相承。維新派是把西方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主張君主立憲;革命派是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作為革命鬥爭的思想武器,學習西方的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新文化運動的激進派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矛頭直指正統思想,宣傳資產階級文化。

高中歷史56個易錯知識點,80%高中生逢考就錯!

三、中國現代史

40.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strong>(×)

<strong>提示: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誌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政治制度。<strong>(×)

<strong>提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只是該制度的一個重要機構。

42.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綱領性文件是《共同綱領》。<strong>(×)

<strong>提示:《共同綱領》規定的國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國家,但其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社會;1954年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首次規定國家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國家。

43.中國要避免十年“文革”的悲劇重演就是要反對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strong>(×)

<strong>提示:中國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樣的悲劇重演,主要在於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並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而不單是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

44.“一國兩制”政策下“兩制”的地位相同。<strong>(×)

<strong>提示:“一國兩制”並不是說“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並存,國家的主體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45.香港、澳門問題與臺灣問題的性質和原因是相同的。<strong>(×)

<strong>提示:臺灣問題不同於港澳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國共兩黨內戰遺留問題,屬於中國內政;而港澳問題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需要國家間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46.臺灣問題與德國問題、朝鮮問題性質完全相同。<strong>(×)

<strong>提示: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是二戰後根據國際協議形成的,屬於二戰的遺留問題。臺灣問題是國共兩黨內戰遺留問題,屬於中國的內政問題。

47.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實現民族完全自治。<strong>(×)

<strong>提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範圍內,在中央政府集中統一領導下,遵循國家憲法的規定,各少數民族以聚居區為基礎,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當家作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治制度。其主要特點是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區域自治;都必須是在依照憲法規定的權限下行使自治權;是以少數民族聚居為基礎實行的區域自治。

48.1971年中國挫敗了美國企圖阻止中國加入了聯合國的陰謀。<strong>(×)

<strong>提示: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創始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

49.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發佈,標誌著中美正式建交。<strong>(×)

<strong>提示:中美正式建交的標誌不是l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l979年初開始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及《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說明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係實現完全正常化,並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50.中日關係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美關係的緩和<strong>。(×)

<strong>提示:中美關係的緩和推動了中日關係正常化,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關係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51.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出發點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strong>(×)

<strong>提示: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調整是隨著國際形勢和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而調整的,其出發點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52.“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都是生產關係嚴重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strong>(×)

<strong>提示:“大躍進”的錯誤在於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後的國情,與生產關係無關;人民公社化運動片面強調“一大二公”,錯誤在於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適應,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

53.經濟特區就是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特色經濟、政治制度。<strong>(×)

<strong>提示:經濟特區就是經濟建設過程中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不同於內地經濟管理體制的地區,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仍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與特別行政區不同。

54.毛澤東思想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strong>(×)

<strong>提示:毛澤東思想並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55.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彈一星”研製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打破美蘇兩國的核壟斷。<strong>(×)

<strong>提示:“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一星”研製戰略的提出是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嚴峻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勢決定的。建國初期美蘇兩極格局已經形成,中國面臨美蘇的核威脅,為了打破美蘇核壟斷,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打破美蘇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只是客觀目的,研製“兩彈一星”的根本目的應是維護國家安全,服務社會主義和平建設環境。

56.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誌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strong>(×)

<strong>提示: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兩國的核壟斷,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但這不是中國進入航天時代的標誌;1970年中國自己研製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strong>11月23日,感恩節的語音還未結束

感謝你們相伴,西安愛智康小智老師為大家準備了<strong>價值88元的精品電子資料

高中歷史56個易錯知識點,80%高中生逢考就錯!

高中歷史56個易錯知識點,80%高中生逢考就錯!


點擊文章末尾“<strong>瞭解更多”,報名後即可<strong>免費領取!

<strong>另外還有更多資料也可以和西安愛智康小智老師互動領取哦!

(ps:份數有限,抓緊報名,免費領取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