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在辽沈战役中,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于辽宁省锦州西南塔山地区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所进行的防御作战。

塔山是塔山堡的简称,意指一座有塔有山的士兵堡垒,然而塔山并没有塔也没有山。塔山只是一个在锦西以东大约有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唯一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去往锦州的道路直接从塔山穿过。塔山的东边濒海是打渔山岛,西面的白台山是塔山地区的制高点。为保障夺取锦州之役,东北野战军在此地建立防御阵地,并以此来迎击援救锦州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最后东北野战军阻挡住国民党军东进援锦而取得胜利。塔山战役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于影响了辽沈战役的结局。

解放军方面,更多的会被称作为“塔山阻击战”。有人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

历史背景

1948年9月底,当东北野战军主力对锦州国民党守军形成合围之际,敌从关内急调第62军、第39军2个师、第92军1个师和独立第95师海运葫芦岛,连同原驻锦西的第54军,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黄克诚奉命指挥第4、第11纵队及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第6师,于塔山地区占领阵地,在打渔山、塔山桥、塔山堡、白台山、北山一线构筑野战工事,组织防御,阻击“东进兵团”,以保障野战军主力夺取锦州。 [2-3]

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

10月10~15日,“东进兵团”在飞机、舰炮和地面火炮配合下,先后采取全线攻击、中间突破两翼牵制、两翼突破中间牵制、以“敢死队”为前锋突进及偷袭等办法,实施轮番进攻。第4、第11纵队依托野战阵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顽强抗击,结合小部队阵前反击及大部队阵前出击,进行坚守。第4纵队将一度突入塔山堡阵地的国民党军“敢死队”击溃,恢复了阵地。第11纵队还攻取了第54军的寺儿堡阵地。独立第4、第6师向锦西、葫芦岛侧后活动,牵制敌之进攻,迫敌全部溃退。1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后,敌“东进兵团”为配合“西进兵团”重占锦州,于26、27日又以l至3个师轮番向我第11纵队长宁山阵地猛攻,亦均被击退。塔山阻击战,鏖战6昼夜,东北野战军阻援部队共歼国民党军6000余人,守住了阵地,保障了主力部队的侧后安全和攻锦作战的胜利。

塔山地势

山势

塔山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是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东临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十二公里宽。北宁铁路从村子的东侧穿过,山海关至沈阳的公路与铁路并行。村南有条干涸的河滩,架有一座铁路桥。村子周边地势平坦低洼,村西通向高桥的地方,是一片宽约八千多米的开阔地,散布着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东边靠着锦州湾的山包就是打渔山岛,涨潮的时候是岛,退潮的时候是和海岸连成一片的滩涂。从海边往西,地势逐渐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两百米,是唯一的防御制高点。塔山不是山。

周围地形

塔山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葫芦岛不过5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战役回顾

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一部在塔山地区浴血奋战6昼夜,成功地阻击住从葫芦岛援锦的敌军“东进兵团”。14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攻克锦州,把蒋介石在东北的反动统治的“生命线”(沟通华北的咽喉)一举切断。17日,被长久围困的长春守敌一个军宣告起义;19日,包括一个兵团部又一个军的守敌余部全体投降。 曾经是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当即解放。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

蒋介石急调北宁县华北“剿总”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

10月10日,东北野战军为全歼锦州守敌,在锦西蒋军援军北进的唯一通道塔山展开了阻击战。10日拂晓,解放军一部扼守塔山阵地。蒋军飞机在几十分钟内低空投弹5000余枚,平地炸松几尺土。蒋军3个师以密集的冲锋队形,由连、营、团长带头,督战队压后,叫着往上冲,解放军前沿掩体、碉堡、交通壕、堑壕,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呈拉锯状态。蒋军轮番攻击5昼夜未能攻下。蒋军最后把号称“没有拿不下的阵地”的赵子龙师拿出来冲锋,并以50万金圆券抽骨干分子组成“敢死队”,冲锋还是被打退。解放军阻击蒋军的阵地已用尸体堆成。15日凌晨,蒋军又以5个师偷袭阵地,见到用尸体堆积起来的工事望而生畏。到中午12时,蒋军全线溃退,战役结束。

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在辽沈战役中,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于辽宁省锦州西南塔山地区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所进行的一次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塔山阻击战使塔山闻名于世。塔山本来没有塔,阻击战后在这里修筑了一座高大的纪念塔,使塔山有了塔,烈士的鲜血使塔山永放光芒。

援锦行动

为阻击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援锦行动,根据东北野战军命令,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迅速向塔山地区集结,组织坚守防御。

战斗激烈

而从锦西、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敌军是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军、三十九军两个师、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独立九十五师,共11个师。也就是说,东北我军以8个师阻援,而国民党军是以11个师进攻。我军 8个师顶住敌军11个师的进攻,战斗是异常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也可以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战役过程

版本一

国民党军对塔山的进攻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军、62军为主的攻势;10月13日至10月15日,以独95师为主导的攻势。10月16日之后至10月28日,由于遭受了重挫,国民党军实际放弃进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队的接触。

<strong>第一阶段:10月10日到11日的进攻

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坚强的抵抗,同时,解放军的炮兵同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民党军二梯队

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

的集结地域。当日国民党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九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

11日国民党军仍按原部署继续攻击,只加强了炮火配备及海空军的火力支援。各部队将10日的预备队调上一线,希望能保持进攻的锐气。十一日拂晓,62军151师453团曾通过夜袭夺取了二○七高地,但旋即为解放军重新夺回。稍后451团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均被击毙阵地前。战到傍晚,国民党军已经付出了伤亡1300人的重大代价,但还是不能进塔山一步。

由于敌54军、62军在前两天的攻击中损失太大,国民党军调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达的独95师担任对塔山村的主攻,以54军第8师代替暂62师进攻塔山铁路桥头堡,62军仍攻击白台山。以92军和暂62军作为预备队。

<strong>第二阶段:10月13日到15日的进攻

13日是塔山战斗中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拂晓四时三十分,国民党军的炮兵就开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阵地猛烈轰击,我军防线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国民党军士兵一冲到我军阵前,马上就被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原来我军利用12日休战一天的机会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设了地雷与各种铁丝网。前两日的守卫部队伤亡太大,四纵将主力团10师28团调到了塔山以东阵地。四纵在塔山堡阵地约1000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数十门各种身管炮和团属迫击炮。在这种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国民党军仍采取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必然要遭到重大伤亡。

10月14日,国民党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五天。凌晨五时,各军的炮火就开始向塔

塔山阻击战

山阵地轰击,海军的大炮也同时开始。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国民党军士兵的士气振作起来。第8师仍采取三路密集冲锋的战法,反复冲锋,曾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防御阵地,黑压压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盖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阵地观战的62军军长林伟俦正准备调21师的部队上去增援,第8师已经被解放军的反冲锋赶出了阵地。

上午10时,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塔山之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民党军及在不顾一切地向解放军防线冲击。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独95师几乎被打残,全师缩编起来不过三个营多一点。其它部队也是伤亡惨重。国民党军的斗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阵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战车部队终于海运抵达葫芦岛。15日,从烟台来的第39军也已抵达。然而这都为时已晚。15日之后,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敌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未能前进一步。

版本二

<strong>发起攻击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至山海关段铁路发起攻击,至10月1日,攻克锦州北面屏障义县和锦州南面的高桥、塔山、兴城,孤立锦州。锦州是山海关内外陆上交通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蒋介石接到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的告急电后,立即从南京飞到北平、沈阳,经过精心谋划,决定集中22个师,组成东西两兵团,分别从锦西、沈阳出动,东西对进,夹击围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获悉国民党军增兵锦西后,担心担负阻击任务的兵力太少,阻挡不住,因为两锦之间距离仅为50公里,担心打锦州的部队陷入敌人内外夹击之中。于是在10月2日22时致电中央军委,提议回师打长春。但过了不多时,他又报告中央,决心仍然打锦州,并调整了兵力部署。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收到林彪的报告后,立即复电,重申必须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并且指出,"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

<strong>突击集团

按照新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7个师和炮纵主力,组成北突击集团,以2个纵队6个师组成南突击集团,以1个纵队组成东突击集团。从10月9日开始,从北、南、东三个方向对锦州发起攻击,扫清外围后,于10月14日10时发动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万人,俘虏范汉杰。在攻击锦州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分别在彰武、新立屯和塔山地区,进行了防御作战,尤其是塔山阻击战,东北联军总部命四纵副司令员胡奇才立即到十二师的一线去指挥。及时改变了只守村后小山的部署,构筑起坚固的村落防御体系,坚守村庄,控制村边通道。10月10日开始,指挥塔山部队激战6昼夜,击退"东进兵团"数十次猛烈进攻,坚守住了阵地,涌现出了"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英雄战斗集体,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

<strong>向沈阳突围

锦州解放后,东北战局急转直下。10月15日,蒋介石又飞到沈阳,严令东北"剿匪"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部向沈阳突围,郑洞国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决定10月17日行动。但他没有料到,在人民解放军的争取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所部于这天起义了,突围计划破产。19日,新7军军长李鸿率部放下武器。郑洞国被迫于21日凌晨走出指挥部中央银行大楼向解放军投诚。长春和平解放。与此同时,"西进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在蒋介石督催下,于10月20日由彰武、新立屯地区南下,企图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掩护沈阳国民党军沿铁路线撤入关内。10月21日对黑山、大虎山发动攻击,遭遇解放军的顽强抵抗。

毛泽东电告林彪、罗荣桓,蒋介石仍然不改变锦西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对我军来说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形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望即本此方针,即刻动手部署,以全歼廖兵团为目的。"

黑山、大虎山阻击战鏖战正急之时,东北野战军攻锦州得胜之师迅速回头,犹如飞将军从天降,从南北两翼钳击合围廖耀湘兵团。廖耀湘进攻黑山、大虎山受阻后,乃改变计划向营口方向撤退,企图从海上逃走,但途中又遇解放军的拦截,不得已分成两股向沈阳方向突围。由于指挥错乱,部队来往调动,陷入一遍混乱。这时坐在北平指挥的蒋介石获此消息后说:"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被围歼而无可奈何。

从10月26日4时起,东北野战军在绕阳河以西、大虎山以东、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区域内,展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空前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5时,歼灭廖耀湘兵团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新编第1、第6两军,俘虏廖耀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惊悉廖耀湘兵团被围歼,知道大势已去,乃匆忙乘飞机逃离沈阳,由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沈阳残部14万人继续顽抗。东北野战军乘胜于11月2日解放东北最大城市沈阳和营口。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在廖耀湘兵团被围歼时,未敢北进增援,沈阳解放后,于11月9日乘船从海上逃走。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以伤亡近7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取得震惊中外的胜利。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力量。辽沈战役,加上当时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据此,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算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1948年11月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实现了。

东北野战军之所以能在52天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就其战役组织指挥来说,主要是坚决贯彻执行了以主力南下北宁路的作战方针;集中两倍半于敌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战略枢纽锦州;攻锦州后迅速回师合围了廖耀湘兵团;在合围的同时,乘敌慌乱,猛烈进行穿插分割;同时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密切结合起来,争取了一部分敌军起义,加速了战役胜利进程。(军事科学院军史部 周宏雁)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10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村东面是铁路,通往锦州的公路从村中间穿过。村南有一条干枯的滩河,宽约30米,叫饮马河。塔山这个史书上鲜见的地名,在辽沈战役中却载入了史册。其原因就是:它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担任塔山地区阻击战任务的是我军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我军8个师顶住敌军11个师的进攻,战斗是异常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也可以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林彪安排四纵扼守塔山,是基于对四纵的信任。四纵是在罗荣桓从山东带来的胶东部队的基础上组成的,在东北打了许多胜仗,并且创造了在东北战场最早歼灭敌人一个整师的光辉战绩,但像这样死守阵地的硬仗、恶仗还打得不多。而对于塔山阻击战,林彪尤为关注,林彪的犹豫动摇,也是基于我军很难阻击住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之敌的考虑。林彪坚定攻打锦州的决心后,对阻援锦西、葫芦岛方向之敌问题的担心并没有消除,在帽儿山视察地形时还说,攻击锦州最重要的保证,是要把锦州方面的敌军挡住。为了消除林彪的担心,加强四纵指挥员的信心和决心,保证攻克锦州,打好搭山阻击战,罗荣桓主动建议派野司参谋处长苏静去四纵协助指挥作战。征得林彪同意后,罗荣桓把苏静找来,交代任务:“苏静同志,决定派你去四纵,那里将有一场恶战。

四纵、十一纵和两个独立师的任务就是把敌人隔在锦州以西,以便保证我们能够顺利攻下锦州。四纵的任务可能更艰巨。你的任务就是当参谋,出主意,协助四纵首长指挥部队死守塔山,叫敌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不能前进一步。要告诉吴克华司令员、莫文骅政委,指挥员不要怕牺牲,不惜代价,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总部的战略意图你是清楚的,但部队一时不一定能理解得了。你要向指挥员多次、反复解释总部的意图,一定要顶住敌人,顶住了就是胜利。”

10月10日拂晓,塔山阻击战打响。凌晨3时半,国民党军趁落潮之际,袭占了我军打鱼山岛阵地,袭占了我军前沿几个尚未修好工事和还没有来得及构筑工事的小高地。特别是打鱼山岛阵地,位于我军防线的东端,东与西海口阵地北侧陆上毗连,西与塔山堡隔路相望。敌人攻战打鱼山岛,就直接威胁到我军西海口和塔山堡阵地的侧翼安全。如果敌人从海上登陆西海口,还可以越过塔山,绕过高桥,直抵锦州外围。打鱼山岛阵地的丢失,引起了我四纵领导人的关注。吴克华司令员立即命令:迅速组织反击,夺回阵地!因此,塔山阻击战刚一开始,我军在前沿阵地上就展开了反击战,丢失的几个小高地在我军连续反击下夺了回来。

敌军攻击和我军适时反击贯穿于塔山阻击战的全过程。

与我军指挥员充满信心、精心部署、正确指挥和我军指战员英勇善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援锦官兵的心态。国民党军葫芦岛指挥官侯镜如未及时到位,阙汉骞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发起进攻,罗奇胡乱干预指挥,却告密于蒋介石,说阙汉骞援锦态度不积极。明显地看出,国民党军增援锦州的失败是必然的。

当时任国民党秦、葫港口副司令的惠德安在追忆葫芦岛作战时说:“侯镜如对于蒋介石的打内战,我看是不大感兴趣的。特别在他所指挥的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于一九四七年秋季在东北失利以后,对东北局势感到严重,不愿沾边。这次蒋介石一再拉他来指挥,他总是设法推脱,对蒋敷衍也是煞费苦心的。我以后从葫芦岛去塘沽时,曾在塘沽新港办事处与侯氏晤谈,问他东北已经解放,对平津看法如何?他慨叹地说:‘谁还要打内战?军民厌战,士气不振,哪一个队伍是完整而有战斗力的?看不出傅老总(指傅作义)会有什么办法。’”

侯镜如既然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应付蒋介石的命令,当然不会作出积极的努力,但又不能不作出努力。因此,他不仅不及时到位指挥,而且到位指挥也明确告诉他的参谋长:“按我们目前的情况,对塔山、锦州是不能打进去,若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不打进去还可以维持几天。”他指示参谋长拟定的方案,就是稳扎稳打,进可攻,退可守,这样也能应付蒋介石。从这两个方案付诸讨论所得出的结果来看,国民党军队将领的心态也可窥见一斑。

战役结果

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纪念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